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技成就有一定的了解,对描写科技成就的文章也会感兴趣。但是作为十来岁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对科技成就了解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了解说明文的一般叙述方法,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学生交流)
是啊,科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爷爷,给同学们写了一篇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阅读“单元导读”, 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学习之前请同学们看看单元导读,说说导读中给我们提了哪些学习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单元导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学习专题与学习内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要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孕育求知欲望。】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29课是一篇科技类的说明文,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板书,生读题。
2.复习学过的说明方法。
我们在三年级也学过一篇说明文,谁还记得?(太阳)你从中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说明文就是运用说明方法为我们简洁明了地介绍出事物的特点。)
3.“世纪”是计算年代的单位,谁知道一个世纪是都少年?(100年)看到“呼风唤雨”立刻想到了谁?(学生交流)在此,还是这个意思吗?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呼风唤雨 :原指神仙道士有刮风下雨的法力。现在比喻人类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
4.是啊,呼风唤雨在这里指人类具有了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一遍课题。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解读课题,让学生通过课题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做到学文先抓题眼。】
课前让同学们进行了预习,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指名领读词语、全班齐读。
2. 掌握好了词语,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些什么?)
指名汇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大家看,课题就已经给我们介绍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20世纪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1900-1999)
3. 20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科学技术)
4.课文中也给我们做了回答,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子。
出示句子: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大家发现这里运用了什么句式?)
(自问自答是设问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中心句作为整篇课文的切入点,既掘开了学生思维之泉,又为后文的学习埋下了前呼后应的伏笔,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人类利用科学技术究竟是如何呼风唤雨的呢?让我们到文中去细细品味吧。
(一)出示学习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体会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画出有关的句子,并把你感受到的说明方法写在旁边。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四)全班汇报交流。
1.出示句子: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古人的幻想,今天的现实。)(作比较)
(2)农耕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以前的农耕社会,依赖自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3)在这段话中有两个字是要求大家即会认又会写的。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指导书写“幻”和“耕”。
(注意提醒学生先说字的间架结构,占位、再说笔画的注意事项。)
(4)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一百万年过去了,人类生活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三百万年过去了,人类还生活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七百万年过去了,人类依然生活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终于到了20世纪,古人的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这段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变成了今天的什么科技发明?
古时候的“千里眼”成了现在的望远镜、视频、可视电话。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
古时候的“顺风耳”,成了现在的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
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
(5)除此以外,古代还有什么幻想现在也变成了现实?
学生交流。
这么多先进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世纪变成了现实。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请同学们看大屏,就让我们用朗读来把古人的幻想变成现实。
谁还想来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出示句子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来介绍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成就?(举
例子)(带感受读这句话。)
理解文段中的科学术语“光年”、“原子核”。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书中列举的科技成就。播放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20世纪的科技成就。
(2)课文列举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谁还能为大家举一些20世纪的科技成就。
(3)听到这么多科技成就,你心情怎么样?那就带着你的这份自豪读一读吧!(生读)
(4)20世纪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了这么多发现和发明,那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吗?
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师要强调发现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本来不存在的,是新的创造。)
在文中给我们列举的科技成就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我们不仅要会区分还有会运用。谁来完成选词练习。
发明 发现
①爱迪生( )金属丝通电后会发出强烈的白光,于是他( )了电灯。
②科学家( )了雷达, 是因为他们( )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5)20世纪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如果让你选择,你是愿意做一名古代的王公贵族,还是做一名现代的普通百姓?
是科技创造了我们人类现在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赞美20世纪取得的科技成就吧。(生齐读第四段。)
你还从哪有所体会?
3.出示句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这句诗是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一夜间开放。诗句中的春风指什么?梨花指什么?从这句诗中能感受到科技发展的什么特点?你从哪看出来的?
(2)再读诗句,加深体会。
20世纪科技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了。
(3)这句诗在这里是什么句,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句)
正是这一夜之间如梨花般盛开的科技成就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此,在本环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课文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自己学习之后,通过和小组其他同学的交流,完善自己的学习收获,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古代人的那么多幻想在20世纪都变成了现实。
1.如果你是古人,乘坐着时空穿梭机来到了20世纪,想说些什么……
2.联系生活说说20世纪的科技成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学生任选一题写一些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学习收获,使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并和大家分享。】
这节课我们通过3、4段的学习,了解到作者通过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我们介绍了20世纪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我们不得不感叹——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面对新的世纪,你还希望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迹?就请你当当未来的设计师,尽情地描绘你的奇思妙想?我们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简洁的板书来总结课文,使课文内容简洁易记,也使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认识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