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长城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运用文中文字,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长城的雄伟壮观。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昨天我们随着作者从远处一起观看了长城——出示:远景图,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我们借助插图一起来背一背第一自然段
2. 一万三千多里,差不多——有一万六千多个操场那么长,是厦门到北京距离的4倍,日夜不停地走得走54天,长城真——长啊!(板书:长)
3.如长龙般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是多么的雄伟壮观,人们不得不赞美——生接读(出示句子):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人们不得不惊叹——生接读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长城,感受它的雄伟壮观。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第二自然段)
1.导学思考: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可以是默读,可以是轻声读。一边读,一边再次梳理以下两个问题:
(1)从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长城的雄伟壮观?(找到相关的句子,找出重点的词语,谈体会,也可在旁做批注。)
(2)找到描写长城构造的句子,思考并画下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作用。
2.合作交流: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交流。
三、个人展示汇报。(第二自然)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个句子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
出示句子: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补充资料:
八达岭长城建于海拔约六百米高度之处。城墙的平均高度为约为八米,上宽约六米,下宽近七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因此墙身高大坚固。(高大坚固)--板书
如此高大坚固的城墙修建容易吗?(不容易)怪不得人们要惊叹:——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人们不得不赞美——生接读(,出示句子):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城墙顶上——既平整又宽阔,多宽呢——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马是我们熟悉的事物,这样,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对比,就很容易想象出城墙顶上有多宽,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用上这样的写作方法,表达就会更具体形象。
(3)指导朗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长城的高大坚固?(个别读,齐读)
让我们继续来交流,谁来说说城墙构造的句子?
出示句子: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生边回答,边画下长城构造的作用
垛子——(用来防御);
嘹望口——供嘹望用;
射口——射击用
城台——既可以屯兵,又可以互相呼应。
(2)当士兵从嘹望口发现敌情时,便迅速来到城墙顶上燃放烟火,远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听到,这样一座传给一座,几千里外的敌情在几个时辰内就可以传遍长城内外。开始打仗时,士兵可以从射口进行设计,垛子则为士兵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设计可真——生接:巧妙;板书:构造巧妙
如此巧妙的这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呀!板书:血汗、智慧
难怪人们惊叹(出示,生齐读)——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巨龙;近点看,它高大坚固、气魄雄伟;那么(出示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想起——生答,你会想起——生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孩子们注意红色字体的“站、踏、扶”这三个字,说明了作者此时已身在——(生接)长城之上了。连续的三个动词,就写出了地点的转换,可见作者用词准确精当。
(2)再齐读这句话,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3)作者是勉强地、刻意地想起了劳动人民来吗?(不是)
(4)理解“自然”一词
(5)从自然一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是啊,那是因为长城的建造凝聚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啊!
2.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哪句话还能体现出长城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出示句子: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1)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出示小练笔),试想同学的平均体重为60斤,一头猪300斤,那么:
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相当于 35--40 个同学的重量;
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还相当于 10头猪的重量 。
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读着这样的文字,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用老师给你的句式来说一说。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我仿佛看到劳动人民____________,我仿佛听到_____________;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仿佛看到劳动人民____________,我仿佛听到_____________;
当夜晚来临,大地一片孤寂,我仿佛看到劳动人民____________,我仿佛听到_____________。
3.在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回到了古时候。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资料吧:
出示资料:
公元607年,暴虐荒淫的隋炀帝杨广发动人民修筑长城,死亡人数多达六七十万人,当时隋朝总人口约4000万,筑长城的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1.7%,也就是说,平均每百人死一个半。
据统计,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朝代修筑过长城,累计总长度在十万里以上,仅以明朝所筑的长城粗略估计,将“长城的砖石、土方来修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墙,则可环地球一周有余。如用来铺筑一条五米宽,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则可绕地球三、四周。”
4.同学们看完资料的补充,我们不得不把无数劳动人民的艰辛读出来:(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我们不得不再发出这样的惊叹:(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所以,如果老师把这句话中的“多少,和 才” 去掉,行吗?
出示: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不行。多少,说明“无数”,才,说明长城是好不容易才建成的。)
是的,正因为有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有了——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到这,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根据板书,总结梳理)
2.长城,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许多名人志士都把登上长城作为自己的梦想,我们来看看几位国家领导人发自肺腑的赞誉之词(指名读):
(1)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
(2)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3)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4)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总理拉宾
3. 是呀,长城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外游客,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朋友呢?请你续写一篇长城导游词。
长城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您乘坐着99号汽车前往北京,观赏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一——长城。我是大家的导游,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请教我。祝大家旅行愉快!
长城修筑在崇山峻岭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