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长城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借助拼音认读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垛子、嘹望口、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运用一定的品词析句的方法去欣赏、感悟课文。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入情入境,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个别学生,在感悟长城的民族内涵稍肤浅,这有时间的冲突,即长城的修筑年代与学生相距甚远。同时也是学生知识水平差异的表现。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长城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长城是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象征。
1、体会长城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2、感悟长城的民族内涵和世界影响,培养民族的自豪感。
3、通过画面和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4、培养观察、分析和想象的能力,在读写结合中训练语言能力。
体会长城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体会长城是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象征。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领略了长城的气势。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近长城,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去感悟长城的精神品质。看——(播放长城风光图片)同学们,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长城呢?(雄伟壮观、设计巧妙、高大坚固、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同学们的词语积累的不错,读一读。
2、理解“凝结”
(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是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知要凝结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啊!读读这句话。再读凝结这个词。(板书:凝结)。字典有两种解释,(出示解释条:1、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气体;2、集中、聚集。)你觉得哪一种合适?就是说,长城不仅集中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聚集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板书:智慧 血汗)
二、联系1-2自然段,感悟“智慧的长城”
1、感悟智慧。(出示长城结构图,标着城墙、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那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长城的结构特点,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近距离观察长城。仔细看,你能从长城的哪些设计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板书在智慧后:?)
2、交流汇报。
(1)好,谁来说,从哪感受到智慧?(学生交流并追问为什么)还从哪感受到?
预设:
生:我觉得城墙设计得好,因为它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高大坚固,这样敌人的弓箭和炮火就不容易击穿了。--师:说得好,高大坚固,易守难攻。
生:我觉得垛子设计得好,因为它有两米多高,人在上面就不容易被敌人发现,也不容易被敌人的弓箭和炮火击中。--师:妙,又高又密集,易于掩护自己。
生: 我觉得瞭望口设计得好,因为它一半露出,一半被城墙挡着,要观察敌人的时候,就探出头来,如果发现敌人要射击自己了,又可以马上躲到垛子后面。--师:巧,便于观察,便于隐藏自己。
生:我觉得射口设计得好,因为射口刚好在垛子下面,又很小,射击敌人的时候很容易,敌人想射击我们却非常的难。--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射敌人容易,敌人射我们难。
生:我觉得城台设计得好,因为它很高,有利于发现敌情和传送信号;而且它修建得很宽敞,可以屯很多兵。--师:有道理,既可屯兵,又能传送信号。
(2)、感悟读。 怎么样,长城设计得?(真巧妙)真想再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劳动人名的智慧,来——生齐读。
(3)、想想哪个自然段描写的长城,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指名说。(第一句话)
师:说得好,长城不仅结构设计得好,而且选址也相当讲究,长城大都建在——(陡峭的山岭),这样依山势而建有何好处呢?(既省石料又易守难攻,学生若答不出,再出示补充资料。)
(4)、课外延伸。 更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采用了许多修筑方法?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图片:滚木、撬棍、绞盘)这是?这是?还有“飞框走索”等。知道什么是“飞筐走索”吗?就是在两悬崖之间架一铁索,将装着石料的筐子从一头溜到另一头。这些都能帮助劳动人名——(省力省时)
3、指导朗读。你说,古代劳动人民如何?如何?(2名学生说),真不愧是智慧的长城,(出示总结),不仅高大坚固,设计巧妙,而且选址讲究,方法多样,所以作者不得不自豪地赞叹道——(出示最后两句话,个别读),你们一定也要骄傲地赞美它——(齐读)
三、联系第三自然段,感悟“血汗的长城”
1、感悟血汗。 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长城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但是,如此浩大的工程,光有智慧,行吗?还得付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啊!板书血汗后:?)读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血汗?边读边画关键词。(出示第三段句子)
2、交流汇报。
(1)好,谁来说,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血汗?(出示句子)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2)那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血汗?你还从哪里体会到?
预设:
生:数不清——师:数不清的条石啊,这任务实在太繁重了!
生:两三千斤重——师:两三千斤,那是多重啊?相当一辆小汽车压在肩上啊!
生: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师:是啊,劳动工具是如此的简单。
生:一步一步——师:步伐是那样的艰难!
生:陡峭的山岭——师:劳动的环境是那样的恶劣!
(2)带着体会读
(3)预设点评第四个同学的朗读:
读得好说:我似乎看到了那血迹斑斑的肩膀,我似乎看到了那豆大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滚落,我仿佛听到了那沉重的脚步声,我仿佛听到了那沉重的脚步声。我似乎听到了那疲惫的叹息。
读得不好就说:还没有让我们感受到那条石的沉重。还没有让我们感受到那艰难的步伐。还没有让我们感受到血汗。)
3、感悟读。
(1)个别读。(边说边把关键词点成红色)是啊,两三千斤重的条石,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爬上这陡峭的山岭啊!(点击“陡峭的山岭”出示陡峭的长城图)让我们去看一看当年修筑长城的工地。(做惊讶表情)想想,别说抬着石头,就是空手爬上去也很――难啊!何况他们抬的是……(两三千斤重的条石)谁再读这句话?
(2)个别读。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啊,他们靠的可不是现代化的工具,而是……(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他们走的也不是平坦大路,而是这……(陡峭的山岭);他们更不可能大步流星地走,而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谁再来读。
(3)评价朗读
(4)齐读。
4、观视频,想象练笔。
(1)观视频
师:为了修筑长城,古代劳动人民不知付出了多少血汗,多少生命啊!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当年修筑长城的工地看看。(播放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
(3)配乐想象练笔
师:遥想当年,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呢?请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句写下来。(《昭君出塞》,延续到交流前。交流时停止音乐) 在那炎炎烈日下,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雷电交加的风雨中,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天寒地冻的雪地上,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汇报。
师:来,说说,在那炎炎烈日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师描述语言评价:是呀,在那炎炎烈日下,他们抬着条石,肩膀被压得——又红又肿,手——磨破了,脚——擦伤了,眼睛——冒着金星,大汗淋漓,又饥又渴。)
师:在那雷电交加的风雨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是呀,在那雷电交加的风雨中,他们浑身都——(湿透了),他们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在那天寒地冻的雪地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师:是呀,在那天寒地冻的雪地上,他们冻得——浑身颤抖,脸色——(发青),嘴唇——发黑)
6、回读第三自然段
师:真是一座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长城啊!(板书:问号改感叹号)所以当作者站在……,踏着……,扶着……,很自然地想起……(看书读第三自然段)
四、民族、世界的长城
1、(滚动出现题词)不知有多少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国家领导人,也登上了我们的万里长城,在长城上留下了足迹,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看——(老师读某某某说,学生接下读)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2、升华情感
师:此刻,你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感?(预设:我们为长城自豪,因为它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们为长城自豪,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为长城自豪,因为它是世界历史的伟大奇迹。……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用大字写:奇迹)(理解奇迹,小结。)
3、请同学们起立。面对长城,自豪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挺起胸膛,自豪地对我们伟大的民族说。挥起臂膀,自豪地对全世界人民说。(三次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最后,曾老师带你们去畅游“中国的世界遗产”,请翻开课本85页资料袋(欣赏精彩的中国世界遗产图片文字),认真读读文字,欣赏欣赏图片,等会老师要考考你们哦。(出示三道判断题)。
5、中国的世界遗产还有很多很多,希望你们回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我们来举办一次“中国世界遗产博览会”。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丛书17课
2、有感情朗读课文,向你爸爸妈妈介绍介绍长城。
3、搜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选做)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领略了长城的气势。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近长城,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去感悟长城的精神品质。看——(播放长城风光图片)同学们,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长城呢?(雄伟壮观、设计巧妙、高大坚固、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同学们的词语积累的不错,读一读。
2、理解“凝结”
(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是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知要凝结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啊!读读这句话。再读凝结这个词。字典有两种解释,(出示解释条:1、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气体;2、集中、聚集。)你觉得哪一种合适?就是说,长城不仅集中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聚集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板书:智慧 血汗)
二、联系1-2自然段,感悟“智慧的长城”
1、感悟智慧。(出示长城结构图,标着城墙、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那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长城的结构特点,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近距离观察长城。仔细看,你能从长城的哪些设计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板书在智慧后:?)
2、交流汇报。
(1)好,谁来说,从哪感受到智慧?(学生交流并追问为什么)还从哪感受到?
预设:
生:我觉得城墙设计得好,因为它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高大坚固,这样敌人的弓箭和炮火就不容易击穿了。--师:说得好,高大坚固,易守难攻。
生:我觉得垛子设计得好,因为它有两米多高,人在上面就不容易被敌人发现,也不容易被敌人的弓箭和炮火击中。--师:妙,又高又密集,易于掩护自己。
生: 我觉得瞭望口设计得好,因为它一半露出,一半被城墙挡着,要观察敌人的时候,就探出头来,如果发现敌人要射击自己了,又可以马上躲到垛子后面。--师:巧,便于观察,便于隐藏自己。
生:我觉得射口设计得好,因为射口刚好在垛子下面,又很小,射击敌人的时候很容易,敌人想射击我们却非常的难。--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射敌人容易,敌人射我们难。
生:我觉得城台设计得好,因为它很高,有利于发现敌情和传送信号;而且它修建得很宽敞,可以屯很多兵。--师:有道理,既可屯兵,又能传送信号。
(2)、感悟读。 怎么样,长城设计得?(真巧妙)真想再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劳动人名的智慧,来——生齐读。
(3)、想想哪个自然段描写的长城,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指名说。(第一句话)
师:说得好,长城不仅结构设计得好,而且选址也相当讲究,长城大都建在——(陡峭的山岭),这样依山势而建有何好处呢?(既省石料又易守难攻,学生若答不出,再出示补充资料。)
(4)、课外延伸。 更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采用了许多修筑方法?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图片:滚木、撬棍、绞盘)这是?这是?还有“飞框走索”等。知道什么是“飞筐走索”吗?就是在两悬崖之间架一铁索,将装着石料的筐子从一头溜到另一头。这些都能帮助劳动人名——(省力省时)
3、指导朗读。你说,古代劳动人民如何?如何?(2名学生说),真不愧是智慧的长城,(出示总结),不仅高大坚固,设计巧妙,而且选址讲究,方法多样,所以作者不得不自豪地赞叹道——(出示最后两句话,个别读),你们一定也要骄傲地赞美它——(齐读)
三、联系第三自然段,感悟“血汗的长城”
1、感悟血汗。 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长城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但是,如此浩大的工程,光有智慧,行吗?还得付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啊!板书血汗后:?)读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血汗?边读边画关键词。(出示第三段句子)
2、交流汇报。
(1)好,谁来说,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血汗?(出示句子)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2)那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血汗?你还从哪里体会到?
预设:
生:数不清——师:数不清的条石啊,这任务实在太繁重了!
生:两三千斤重——师:两三千斤,那是多重啊?相当一辆小汽车压在肩上啊!
生: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师:是啊,劳动工具是如此的简单。
生:一步一步——师:步伐是那样的艰难!
生:陡峭的山岭——师:劳动的环境是那样的恶劣!
(2)带着体会读
(3)预设点评第四个同学的朗读:
读得好说:我似乎看到了那血迹斑斑的肩膀,我似乎看到了那豆大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滚落,我仿佛听到了那沉重的脚步声,我仿佛听到了那沉重的脚步声。我似乎听到了那疲惫的叹息。
读得不好就说:还没有让我们感受到那条石的沉重。还没有让我们感受到那艰难的步伐。还没有让我们感受到血汗。)
3、感悟读。
(1)个别读。(边说边把关键词点成红色)是啊,两三千斤重的条石,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爬上这陡峭的山岭啊!(点击“陡峭的山岭”出示陡峭的长城图)让我们去看一看当年修筑长城的工地。(做惊讶表情)想想,别说抬着石头,就是空手爬上去也很――难啊!何况他们抬的是……(两三千斤重的条石)谁再读这句话?
(2)个别读。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啊,他们靠的可不是现代化的工具,而是……(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他们走的也不是平坦大路,而是这……(陡峭的山岭);他们更不可能大步流星地走,而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谁再来读。
(3)评价朗读
(4)齐读。
4、观视频,想象练笔。
(1)观视频
师:为了修筑长城,古代劳动人民不知付出了多少血汗,多少生命啊!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当年修筑长城的工地看看。(播放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
(3)配乐想象练笔
师:遥想当年,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呢?请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句写下来。(《昭君出塞》,延续到交流前。交流时停止音乐) 在那炎炎烈日下,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雷电交加的风雨中,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天寒地冻的雪地上,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汇报。
师:来,说说,在那炎炎烈日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师描述语言评价:是呀,在那炎炎烈日下,他们抬着条石,肩膀被压得——又红又肿,手——磨破了,脚——擦伤了,眼睛——冒着金星,大汗淋漓,又饥又渴。)
师:在那雷电交加的风雨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是呀,在那雷电交加的风雨中,他们浑身都——(湿透了),他们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在那天寒地冻的雪地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师:是呀,在那天寒地冻的雪地上,他们冻得——浑身颤抖,脸色——(发青),嘴唇——发黑)
6、回读第三自然段
师:真是一座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长城啊!(板书:问号改感叹号)所以当作者站在……,踏着……,扶着……,很自然地想起……(看书读第三自然段)
四、民族、世界的长城
1、(滚动出现题词)不知有多少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国家领导人,也登上了我们的万里长城,在长城上留下了足迹,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看——(老师读某某某说,学生接下读)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2、升华情感
师:此刻,你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感?(预设:我们为长城自豪,因为它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们为长城自豪,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为长城自豪,因为它是世界历史的伟大奇迹。……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用大字写:奇迹)(理解奇迹,小结。)
3、请同学们起立。面对长城,自豪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挺起胸膛,自豪地对我们伟大的民族说。挥起臂膀,自豪地对全世界人民说。(三次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最后,曾老师带你们去畅游“中国的世界遗产”,请翻开课本85页资料袋(欣赏精彩的中国世界遗产图片文字),认真读读文字,欣赏欣赏图片,等会老师要考考你们哦。(出示三道判断题)。
5、中国的世界遗产还有很多很多,希望你们回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我们来举办一次“中国世界遗产博览会”。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丛书17课
2、有感情朗读课文,向你爸爸妈妈介绍介绍长城。
3、搜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