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长城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讲多练,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4.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交流信息:让学生交流有关长城的资料图片等信息,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2.整体感知:有感情朗读,增强兴趣。
3.对图读文:对照图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4.体会情感: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再由长城在建筑史上的意义和它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感受其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1、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继续学习我国的世界遗产《长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多媒体出示长城的视频。)
2、学生欣赏短片,师导入新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刚才我们从短片中也领略了它的风采,谁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美、长、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气势磅礴等)
师过渡:你看我们只看了一下短片就感受到了长城带给我们的气势。那么在这篇课文里面,作者又是怎样评价长城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一下。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画出作者评价长城的那句话。
2、师:看你们读书读得这么投入,这么认真,说明你们已经深入课文在感受着长城的魅力。
师: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齐读最后一段,这是一个怎样的工程?(描红:气魄雄伟、),它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描红:奇迹)
过渡:那么这个气魄雄伟的工程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指名交流:长、高大坚固
师:读懂一句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这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刚才同学们已经概括出来了,因为这个工程很“长”,这个工程还很“高大坚固”,所以它气魄雄伟。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划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长”在哪个自然段。
师: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默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出示图片】一万三千多里,这个数字非常具体,作者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了我们长城的长,那么,一万三千多里到底有多长?(从东头——到西头,一共经过了9个省市自治区,你们知道吗?二十年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差不多快两年时间才走完了长城,可见长城很长。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出示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示)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 气势
(出示图片)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红蜿蜒盘旋)所以说长城它是一条蜿蜒盘旋的长龙。
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齐读。(不错,美中有气势。)
②、回归“奇迹”。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那么“长”只是他其中的一个奇迹,它还有一个奇迹那就是“高大坚固”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坚固?
(2)品结构,感受巧妙。
①眼光投到第二自然段,用笔画出体现高大坚固的句子。指名说(长城的高大坚固:宽)
师:刚才,我们说到高大坚固,还提到它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这是它的基础材料,那么他坚固具体体现在哪里?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再看图城墙顶上很宽,宽到五六匹马可并行。
(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出来。(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②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在83页的上面的插图中找一找,标一标。
③(出示长城近景图)这是长城的近照,谁上来指着图片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指名板演)评:真会读书!你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了。
④那么,在当时的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⑤回归“奇迹”。
这样的设计太巧妙了,有这样的防御工程,可想而知,敌人想攻起来,那可是很难。所以作者才说这样的工程它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我们再一次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品工程浩大,体会修筑艰难
①师:这么长,这么高大的工程是谁建造的?又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快速读第三段,然后回答。
②交流。再来看这段文字第一句话,当作者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谁来?想起他们的什么?”(板书修筑艰难)
他们修建长城怎样?再看下段文字,哪些词语或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修长城很“难”?
你觉得条石很重,有多重?(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是一块条石吗?(数不清)那么你们想象一下一块条石几乎就是我们四五十个同学的重量,可见,修建长城很“难”。把这种难读出来。
③齐读
④真难啊!你还从哪个词语看出难?(没有、、、没有、、、)
⑤想象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步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设计情景指导朗读)[在烈日炎炎下,在冰天雪地中,在饥肠辘辘中]
他们太辛苦了,那种艰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砖头和条石砌成的,不如说是一个个古代劳动人民的血肉之躯筑成的,他们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换来这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多少。。。才。。。说句话吗?
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这么雄伟的工程竟然只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来完成,这简直就是个奇迹,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赞叹[作者的感叹]
1、(出示图片)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于是,诗人用诗歌来赞美它,画家用画笔来描绘它,歌唱家用歌喉来歌唱它。就连外国元首都如此的动情,产生如此的崇敬,发出这样的赞美
出示: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作为中国龙的子孙后代,让我们大声自豪地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那么这个奇迹它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像这样伟大的奇迹,我国还有很多,回去收集我国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们的文化遗产,丰富我们的知识。
一、比一比再组词:
崇( ) 峻( ) 砖( ) 仗(
踪( ) 俊( ) 传( ) 杖( )
二、选择正确的词义:
1、靠:a. 接近,挨近 b. 依靠 c. 信赖
(])我们的船渐渐靠岸了。( )
(2)数不清的条石,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
(3)他做事很可靠.你不必担心。( )
2、自然:a. 自由发展 b. 不拘束 c. 理所当然
(1)他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
(2)我的病不用吃药,过两天自然就会好了。( )
(3)站在长城上,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
三.缩句。
1.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 读课文,看图,完成填空练习。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第( )幅图上的景象,写了( )看长城什么样。“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一句把长城比作( ),突出了长城( )的特点,为了突出长城“长”的特点,作者还用数字( )进一步说明。
2.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第( )幅图上的景象,写了( )看长城什么样。这里写到了长城的建筑材料是( ),写了城墙顶( ),写了城墙外沿的( ),还写了屯兵的( ),突出了长城( )的特点。
3.第三自然段开头“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承接( )文,“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引出( )
文对修长城情景的联想。“多少”是( )的意思,“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是写长城的(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 )之情。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wān)蜒(yán)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jiā)峪(yù)关,全长有六千多千米。称之为万里长城,真是名副其实。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千米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duǒ)子,垛上有方形的(liào)望口和射口,供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tún)兵的堡垒(lěi)。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一吨多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dǒu)峭(qiào)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huì),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想 课文中哪些内容使你感受到“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讨论 第二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写长城的?
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 岭 旋 修 筑 固 供 堡 慧 凝 伟 迹
自选词语 坚固 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