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改观、程度、依赖、寄托、幻想、洞察、潜入、联系、原子核、因特网、哲学家、呼风唤雨、农耕社会、腾云驾雾、程控电话、归根结底”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中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加上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会搜集、阅读一定的资料,会借助工具书、上网、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所以对于普通文章的理解应该没有多大问题。但这是一篇科技类说明文,用词准确、语言简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语境中多加体会,从而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语言感情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语言,孩子能体会到深沉的情感吗?怎么能让学生用有感情的读去触动他们的心灵?读是阅读课的灵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也明文指出: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小学课本中的说明文由于文体的特点,许多学生都觉得枯燥无味,老师教起来也觉得难教,就要充分地利用“读”来达到说明文教学的目的。在良好的网络情境中,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基于这种认识,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突出五点:
1、 创设网络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
2、 抓中心句挈领提顿,一咏三叹,读出情感。
3、彰显对比,贯穿整课,读懂内容。
4、嵌入微课,突破难点,读出趣味。
5、想象说话,句式训练,读出条理。
6、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说,创设情境的练。
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在学文与实践中深刻感受对比手法的凸显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物体的特点的表现手法。
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人类生活变化的课文,好吗?
板书课题:20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生齐读,“呼风唤雨”这个词让你想到了谁?
生1: 生2: 生3:
4、那么在课题里“呼风唤雨”还是法力的意思吗?两组查字典,三组上网查阅,说说“呼风唤雨”的意思。(查字典的人抓住关键字义结合词语和语境就可以理解词语,多动脑,多用工具书。上网可以很快查到整个词语的意思。)
生1: 生2: 生3:
(对比感受,看来上网查阅比字典还方便快捷。)
5、师解说“呼风唤雨”的意思,原意指……现指……
6、再读课题,读出支配大自然的气势出来。
【设计意图】:对比感受,看来上网查阅比字典还方便快捷。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教给学生理解词语可以抓住关键字眼来理解词语。积累学习方法。
7、你们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题目吗?它现在还不是一句完整的话。
(引导)生: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8、师:题目和第一句话意思相同,它提示我们,说明这句话是课文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下来,我写在黑板上,你们当堂训练的第一题的位置。
这节课,我们就抓住这句话来深入地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从补充题目入手,联系第一自然段,确立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样直奔主题,简明扼要。
1、请生自由朗读课文,不懂得地方多读几遍,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学生字,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出示:
寄托 哲学家 呼风唤雨
幻想 洞察 农耕社会
依赖 潜入 腾云驾雾
程度 归根到底 程控电话
开火车认读。
3、文章中有些难读的句子,考考聪明的孩子能不能读通顺。
(1)、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2)、正是这些发现与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师:(第二句中发现和发明常常区分不开,想不想区分开他们,好学的孩子让我们来一起看个视频吧!)
3、生看微视频学习“发现、发明”的用法。并用练习检测。
(1)你们明白了发现和发明的区别了吗?
(2)我们来检测一下吧!(生做练习检测,练习2题)并汇报。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文中难区分的词语发明、发现,通过看视频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师: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得到大大的改变和改观,我们怎能不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课文中特别能让人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画下来,做个标记,注意边读边画。
学生自读自画,老师巡视。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笔画出与中心句相关的语句,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交流理解,感悟方法
1、预设:学习第4自然段。
老师出示第四自然段字幕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吧。
(2)20世纪的科学成就到底有哪些呢?你们能从这段中找出来吗?(男生读20世纪的发现,女生读20世纪的发明。)
(3)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科学成就吧。认真观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发现或发明,给大家讲解,做一个优秀的讲解员。(鼓励学生讲解,并奖励。)
(4)欣赏了这些科学成就,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自由读后展示读。)
(5)我们接着看这些句子,作者为了说明20世纪的科学成就,他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写?
(6)大家能感受到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吗?(自读再感受)汇报(突出了20世纪的特点……)
(7)同学们,与过去的王公贵族比比看,我们还有哪些地方比他们过得更加舒适、更加方便呢?(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
(8)孩子们,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过去那些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当他们看到这些科学成就时,会怎么说 ?
(9)是啊,这些成就、这些变化会让他们惊叹不已,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文和看图片、搜集讲解资料中感受科技的方便与快捷由衷的发出赞叹,多次反复,深入感悟。学生在这实实在在的参与看图、讲解的过程中,自然明白了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预设: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我们从这儿感受到了20世纪呼风唤雨,还从哪儿能感受到?再找找看,继续交流。
(1)你能把这段读一读吗?(生读,其他生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
(2)孩子们,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相机出示农耕社会图)
(3)在农耕社会里,“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仅仅是没有这些吗?你还能说说那时没有什么?师引导说:(农民种地的时候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农民出行的时候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农民家里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
让生明白在说这样的句式时应该有条理,一类一类说这样才不会有零乱感。
(4)农耕社会什么也没有,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你们知道我们祖先的幻想都是些什么吗?(相机给这些词标出红圆点)
(5)现在,祖先的那些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幻想实现了吗?
(6)在现代生活中,你们能找到他们的影子吗?
(7)何止这些幻想变成现实啊。你们随便替祖先说一个他们的幻想,肯定都能实现。你能举一种吗?(查阅资料包)学生动手查资料包。
让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8)这么多美好的愿望,在短短的一百年的时间里都得以实现,实在太令人骄傲了!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诗对此进行了称赞,你们能找出来吗?
(9)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句诗的意思是: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我们来读一读。
(10)如果把20世纪的科学成就比作这场大雪,那你觉得这个成就怎样?(巨大……)
(1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吧。
(12)我们祖先的愿望如今都变成了现实。我们又怎能不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13)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变化,我想,他们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意图】:仅仅凭借课文中“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这么简单的一段话,学生很难体会到农耕社会人类物质生活的贫乏,而物质生活的贫乏又势必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也就无法领略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也感受不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选择话题进行想象、扩充,让每个学生在想象中“亲历”农耕时代人类生活的情况,以及农耕社会人类的梦想在20世纪的实现。在对比中深层次的感受:科技的魅力!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这样全方位的参与文本,参与课堂,联系自己和生活,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体会。
1、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什么写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
(对比手法)
2、交流对比手法的好处。(凸显的作用)
3、看微视频进一步感受对比的好处。(播放“笔袋与笔盒”的视屏)
4、交流收获。
5、写写自己想设计的未来的笔袋,注意对比现在笔袋和笔盒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进行设计。
6、交流对比谁设计的笔袋更吸引顾客的眼球,会很畅销,为什么?
7、对比后继续修改自己的设计,再交流。再对比中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总结:孩子们,20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的呢?(生: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生: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是的,这样一问一答的句式,就是设问句。这些伟大的发明、发现,不断的改善着人类的生活,未来只要我们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我们的生活将更美好!希望你们做勇于实践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分别交流自己自始至终的感受到的对比的好处,看视频,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贴近生活,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体会,最后领悟作者举事例 、作比较、围绕中心句去写的表达方法。这样设计旨在体现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思路。教学中渗透从读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中激发创造未来的笔袋,力图体现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
1、师:下面,老师向你推荐两本书籍《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和《五光十色的新科技》,希望你们抽课外时间去读一读。
2、师:完善自己的笔袋设计,读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附: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科学技术 发现 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