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慈母情深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唤起学生用实际行动热爱母亲,回报母爱的情感。
1. 这个故事发生在1956年,距今已半个多世纪,尤其对梁晓声要1.5元钱买书很不理解。解决难点的方法是课始对梁晓声的生活背景做简介;为了推进情感的进程,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
2.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高段阅读教学更关注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迁移运用。因此,我们在略读教学中应该践行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1、认识本课3个生字,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唤起学生用实际行动热爱母亲,回报母爱的情感。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了解1.5元钱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以及抓住母亲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方法。
一、想你——未成曲调先有情
1、(配乐,《懂你》)生活中,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今天,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感受书中那份浓浓的慈母情。满含敬仰之情,齐读题目。
(设计理念:课始,用满含深情的歌曲《懂你》导入新课,在舒缓的伴奏乐中,教师用激情的语言描述情境,“动人心者情为先”,为下文的学习铺垫情感,定下基调。)
二、读你——品味探究其魅力
(一)回忆课文,触摸内容。
1、概括课文讲的主要内容。(提示方法:抓人物、时间、事件)
2、简介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1956年,当时是我国最贫穷落后的时代,梁晓声的父亲远在大西北参加祖国的建设工作,每三年才回一趟家。姐弟五人,全家六口就靠母亲在街道当临时工的27元钱维持生活,27元啊,每天这个家最多不能超9毛钱,想一想梁晓声当时的用来买书1.5钱,在当时看来可是个不小的数目。
(设计理念:整篇文章的学习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授之以法。简介背景,拉进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二)读画思议,自主学习。
1、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种真情在心中激荡,而且作者把它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挥之不去。那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原来文章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节在文章中指母亲的一个动作,一个形象,一句话,可以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那让我们这节课关注描写母亲的一段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去触摸语言的温度,感受词语的冷暖。
2、采用“画、思、议”的研读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是一位( )的母亲。”
画:画出描写母亲的一段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从中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位( )的母亲。”
思:在画好的词句旁简单注上自己的理由。
议: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理念:文本的学习采用“一条主线,挖掘学点”的方法。“一条主线”是学生自主探究“这是一位( )的母亲。”交流汇报时还以此为抓手。“挖掘学点”是从文章哪里体会到的?怎样在文章中体会到的?写一写理由。作批注式的与“文本对话”尽显“个性化阅读”之风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议论、交流是践行“东西越给别人越少,知识越给别人越多。”的合作学习。)
(三)交流汇报,品味母爱。
预设1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这是一位( )的母亲。
预设2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是一位( )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见到自己的儿子会“吃惊”?
2、用不同读的方式体会“我的母亲”的倒装作用?
3、变换成诗歌的形式去读。
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
4、好句不厌百回读,再读。值得储蓄的好句子,背诵积累。
预设3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这是一位( )的母亲。
1、“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
2、“龟裂”的手是什么样子的?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4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
这是一位( )的母亲。
1、把“塞”改为“放”行不行?用比较法体会“塞”字的含义。
2、钱可以“给”,可以“递”, 可以“交”,为什么会是“塞”?此时你的心中是什么滋味?
师:这个“塞”字,“塞”得梁晓声泪流满面,塞得我们读者心里涩涩的,暖暖的。母亲塞给我的仅仅是钱吗?是爱,是温暖,是希望,是一个慈母爱子的博大情怀!这就是“字词知冷暖。”
预设5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这是一位( )的母亲。
1、三个动作描写,四个“立刻”连用。这段文字,与其说母亲是在挣钱,还不如说母亲是在拼命。
(设计理念:以上学点的展示完全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主体,灵活引导。以字、词、段的学习、诵读,涵泳文本其间,主线鲜明,聚焦形象,让母亲的形象丰满、立体起来。感悟写法,补充文本,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增长。)
(四)拓展文本,感悟孝心。
师:当我们的心灵震撼于母亲的辛苦、劳累、勤俭、理解儿子……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爱自己的儿子。更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的是十五岁梁晓声的懂事,他接过母亲塞过来的钱,哭着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从此,年幼的他再也没有伸手向母亲要过一次钱,而是靠掏大粪,帮别人拉车上坡,拉犁耕地一分一分地挣,一角一角地攒用来贴补家用。正是母亲的爱使得梁晓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当他发表第一篇小说的时候,他是这样写的:
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时的情景,我避开人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节选自《母亲》
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恐亲不待”当母亲日渐老去,梁晓声还没有拿文学的最高奖,他这样发自内心地呼喊:
母亲啊,您可要好好儿的活着呀!
您可要等啊!您千万要等啊!
求求您了,母亲!
娘!……
遥远地,我在呼喊您,您可曾听到?……
——节选自《母亲》
师:正是母亲的爱使得梁晓声成为中国当代多产的作家,写下了一座座文字的丰碑,《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他被誉为中国的巴尔扎克,贫民作家,感动中国的十大作家之一。原来回报母爱,可以用学业、事业有成这种方式啊!(回顾板书)这句话不但可以这样读“慈母爱我”,还可以这样读“我爱慈母。”
(设计理念:古人讲:“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这篇文章的学习,落脚点不仅仅应该是母亲的辛苦、劳累、无私的爱……更难能可贵的是年幼的梁晓声的善良、纯朴、感天动地的一片孝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感人挚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启迪。)
三、写你——巧把金针度与人
师:梁晓声母亲的爱是理解、是辛苦、是简朴……那我们母亲的爱呢?(配乐播放孩子在母亲呵护下成长的照片)我们母亲的爱是十月怀胎的辛苦;是甘甜的乳汁;是陪我牙牙学语;是一天到晚为我而忙碌,却无怨无悔……原来天底下所有母亲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儿女;普天下儿女的心也都是相通的,对于母亲,永远有一颗报答不完养育之恩的愧疚之心!想一想母亲关心自己的一个细节,母亲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运用本课的学习方法,齐读:“细节见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写一个片断,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
交流、点评。
师:岁月流逝,但我们对母亲的爱却与日俱增。读一读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体验一下流着泪阅读对自己心灵的洗涤,灵魂的拷问。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下课)
(设计理念:2006年,温总理在北京皇城根小学听了一节课后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是啊,学语文就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标语)课到此时,不仅是迁移写法动笔写,更是移情自我,有感而发,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