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慈母情深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2、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通过探究慈母之情“深”在那儿?从而体会到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感受,学会感恩。
搜索
复制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一篇表现深刻父爱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亲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深沉啊!你们看,(教师出示小说《青年近卫军》)这是一本在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苏联小说。在当时,这本小说的价格是1元5角钱。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很贫困,1元5角钱在普通的家庭里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生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以这本小说为线索展开的。
板书课题:慈母情深。齐读课题2遍。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吗?指名说,教师进行梳理: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哪里看出慈母情深?
同学们,请快速阅读课文吧,看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解决质疑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说。学生说后,教师给予表扬:能把一篇这么长的课文读成一二句话,真不简单!
2、补充:你们知道《青年近卫军》是一本什么书吗?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
3、“我”想买这本书,想到了什么程度?学生说后教师出示词卡 “失魂落魄”,引导学生理解。
解决质疑2:从哪里看出慈母情深?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最能体现母亲深情的句子,并写写旁注。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再集体汇报。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板书“塞钱”)
(1)学生自由读。
(2)、你能读出母亲的“塞”是一种怎样的“塞”吗?(毫不犹豫)有多少钱?(一元五角)噢,这点钱呀,对母亲来说算不了什么,很容易,是吗?(不是)理由呢?或从哪些细节看出来?
(3)、相机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疲惫的母亲”“辛劳的母亲”。
“疲惫的母亲”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出示句子)
a、齐读。
b、师改读:把每句中的“我的母亲”提前读。
c、师问:能换位置吗?(不能)为什么?(学生反复比较读,读后指名说)
师:这就是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在习作时,同学们可要多学学。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去读读这句吧!
“辛劳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a、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中运用了——4个“立刻”,你们再读读,你能读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读。)
师:这真是一位争分夺秒的母亲啊!你能把这句读好吗?学生练读、指名读。
b、母亲每天都这样拼命地挣钱(板书:挣钱),母亲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挣钱的呢?
学生找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倘若是我,我的心都被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震碎了。倘若是你们呢?学生换位体验。
师:可是,母亲却每天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挣钱,是多么不容易啊!当母亲听说我要买书时,却毫不犹豫地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这究竟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引读:“母亲毫不犹豫地将钱——(学生接着读)塞在我的手心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这真是一位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母亲啊!
3、师:望着瘦弱的母亲、疲惫的母亲、辛劳的母亲、争分夺秒的母亲,再望望手中的一元五角钱,这哪里是钱啊,分明是母亲对我的爱、对我的希望。这钱里凝聚了母亲多少汗水、多少辛酸。这真是——“慈母情深”(教师指课题,生齐读。)!如果此刻是你,你会怎样?学生畅谈(学生可能会说:很感动,更爱母亲,对母亲的敬意更深)是的,文中的我也和你们一样,他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他在心里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不断地想、不断地说什么呢?
a、学生进行小练笔(先组内合作,再集体汇报。)
师:是的,文中的“我”放弃了失魂落魄的书,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可母亲却怎样?(数落了我。)但数落后,又怎样?(板书:凑钱。)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学生再次齐读课题)。当我再一次攥着钱时,我还有理由拿这钱去买别的什么吗?(没有)为什么?(学生说:因为我不能辜负母亲对我的爱。)
1、刚刚,我们一起去感受了一位平凡的母亲是怎样爱自己的儿女的,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一首小诗《纸船——寄母亲》。学生自由朗诵诗歌:你读出了什么?
2、,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再次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作业超市(任选一、二题):出示小黑板
a、抄一抄:摘抄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
b、写一写:通过一件事来表现母亲对你的爱。
c、做一做:为母亲洗一次脚或揉揉肩、捶捶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