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中学会正确停顿,初步体会诗与词的不同。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积累补充,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3.紧扣“思乡”主题,感受三首诗词中的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4.通过比较教学,感受三首诗词各自的语言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1.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积累背诵了不少优秀诗词,关于思乡怀亲类的诗词也有所储备。他们日渐喜欢古诗词这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的语言,有主动积累和探究的学习和愿望。他们也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式来理解古诗词。在语言文字学习方面,他们也能够尝试着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2.尚缺的经验阅历分析: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风土人情、社会时代感到疏远,因此,在理解古诗词时也会存在一些盲点。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应适当引领,使学生能更入情入境地体悟诗词。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想诗词的一般特点。
1.明确学习内容。区别诗与词,在朗读中学会正确停顿。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古诗词三首。
(2)分别出示三首古诗词的名称和相关内容。辨别:哪两首是诗?哪两首是词? (在交流中发现:古诗,每行字数相同,今天的两首古诗都是七个字,是七言绝句。词,有长有短,因此,词又称长短句。)
(3)学生练习朗读。注意停顿与节奏。
2.领会编者意图,提炼主题:思乡。
(1)质疑:为什么编者在编这本书的时候,要把这三首古诗词编在同一篇课文里面?
(2)根据学生回答,提炼主题。教师小结: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
1.在这三首诗词里,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1)寻找《泊船瓜洲》中的思乡符号
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思考: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以下为重点预设内容:
※“一水”与“只隔”的近而不得还
了解作者当时所在,用示意图明确“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表示地点的词之间的联系。再通过近却不能还的落差,体会作者恋乡之情。
※“明月”的思乡意象
月照中天,千里可共。积累用明月来传递思乡情的名诗名句来体会诗人情寄明月,借月来抒发心中思乡之情。
※“又绿”的转瞬与漫漫
转瞬之间,又是一年春来到,而作者回乡的日子却是“君问归期未有期”。
2.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4.根据板书小结学法。
1.学法迁移:像学习《泊船瓜洲》那样,自主进行《秋思》和《长相思》的学习。
2.学生自主探究。
3.交流中,教师随机引导。
※秋风:秋天是萧索的季节,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飘落,万卉凋零,羁留在异乡的孩子,在秋季无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行人临发又开封:行人是指谁?(捎信的人)谁把信开封?(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动作?
※夜深千帐灯:跋山涉水之后,旅途疲惫,为何深夜了还不睡?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故园”指的是什么?“此声”又是怎样的声音?什么“梦”做不成了呢?
4.多种方式朗读体会。
5.学法小结:这节课,我们从这三首古诗词中感受到了共同的情怀,但也读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表达:思乡是王安石笔下那山高水长隔不断的情谊,是那一缕吹绿江南岸的春风;在张籍眼中,思乡是那言长纸短,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在纳兰性德的笔下,思乡是夜深辗转不眠的情怀,思乡是铮铮男儿对故园的怀念与期盼……同学们,思乡绵长,学无止境。课后,大家还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再来品读这三首古诗词,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