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木笛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抓对人物朱丹的描写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4、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木笛》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选读课文”中的一篇。这是一篇与国家利益、民族精神有关的文章,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不忘历史的情感。课文描写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的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首先通过初读已经初步了解到朱丹“放弃终试”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有关,但是他为什么宁愿放弃自己热爱的艺术,也要悼念遇难的亡灵,为什么外国大师又破格录取他,这是学生要用心才能真正感悟得到的,尤其是笛声寄托的哀思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音乐渲染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争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相结合,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段。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CAI1:导入:2014年 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发动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77周年公祭日。为了纪念这个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由“新浪网”等机构发起制作了一个名为“永不忘却”的南京大屠杀史实网站。打开网站的首页你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和这样的一段文字:CAI2
不能遗忘 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 每一朵烛光 代表一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看吧,“这源源不断涌来的朵朵烛光,代表着一个一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啊!”
对于这段已渐行渐远的历史,身在和平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是应该遗忘还是应该牢记呢?今天咱们就要一起走近课文《木笛》,让我们来听听木笛演奏家朱丹的回答。请大家齐读课题——CAI3
1.知道木笛是什么吗?对,是一种吹奏的乐器,是笛子的一种,笛子的种类很多,有竹笛,塑料笛,也有木笛。(指板书)。
2.预习了吗?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吧!这是课文中一些很难读的四字词,自己先读一读。
CAI4 谁来试一试?
3.同学们看看这两组词语,第一组的词都是写什么?(人物 )第二组在课文中是写什么的声音?(木笛)来,男生读第一组,女生读第二组。词语掌握得非常好,同学们预习得还不错,那么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请运用要素法概括故事情节,语言力求简洁清晰。
抽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抓住了主人公朱丹
抓住了第一个场景:考场上 朱丹怎么样? 拒绝演奏 放弃
抓住了第二个场景:纪念碑前 朱丹又在那里尽情吹奏 录取
4.那么,孩子们,朱丹参加的是一次怎样的考试,你知道吗?CAI5
说说看,这是一次怎样的考试?某乐团招考演员,其中一名是木笛演奏员。考试要求苛刻,竞争很激烈,应聘者都是乐坛高手。
5.这是一个多么特殊的青年,请同学们自由快速默读课文,思考:透过文字,CAI6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朱丹?从哪里体会到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把你的感受写在勾画的内容旁边。听明白了吗?开始读书。
6.停下笔,我们来交流交流,读着读着,你从哪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朱丹?
抽生汇报: 师点评:请同学们也读读这段话(4段),CAI7朱丹一出场,你特别注意到:
他的身材是—— 衣服是—— 你还注意到了什么?同学们看:梅花,有什么特别含义吗?梅花是我们中国的国花,它有气节,有骨气。这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一篇曾经学过的课文——《梅花魂》外公的话还留在我们的耳畔,他说:CAI8,齐读。
7.那么,同学们,看来朱丹这身打扮是刻意所为的,CAI9,再读一读:
在终试这个特殊的日子,朱丹选择了这一身特殊的衣着,板书(衣着)让他一出场就直入我们每个人的心。这是多么巧妙的写人方法。
8.继续交流:你还从课文哪些文字读懂了朱丹?
抽生汇报: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中。很好,你很会读书,同学们也自由地读一读这部分,好好聆听他们的对话。CAI10
9.同学们读得非常的认真,那么读了这段文字,我们发现朱丹拒绝演奏,是因为——生接: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对,孩子们,这一天,既是朱丹参加终试的日子 ,又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纪念日。他该怎么选择呀!而在考官眼里呢?“12月13日”就是个考试的日子,是决定眼前这个年青人美好前途的重要日子。
来,请你们跟老师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这段对话。CAI10
10. “请原谅”这是朱丹留给大师的最后三个字,我们一起来读这三个字:
你从这三个字中是否读懂:这是一次怎样的放弃啊?(痛苦、无奈、坚定、矛盾)你从哪里看到了?
CAI11他这一走,放弃的是(自己的理想),没有放弃的是(民族尊严和气节)
11. 一边是理想的追求,一边是自己信念的考问,但是,艺术前途又怎能敌得过民族的尊严啊,孩子们,如果是你,要在理想与民族尊严之间做选择,你会放弃吗?即使你经历了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终于有了这个机会,你会放弃吗?即使是你勤学苦练数十年,就只为等这一天,你会放弃吗?朱丹就是这么一个爱国的人,他选择了民族尊严。放弃考试,拒绝演奏,无怨无悔地离开了考场……
12.这部分的描绘作者通过非常简洁而直白的什么描写?(板书:“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国的朱丹。
13.他走出了考场,放弃了演奏的机会,看来,我们不能听到朱丹的木笛演奏了,是吗?
1.课文的哪儿?你听到了他的演奏?请你读一读课文的描写,CAI12 她听到了,你们听到了吗?继续听,这曲木笛还有谁听出其它声音了吗?来,你来。CAI12
2.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此时此刻,你们都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生汇报:悲凉凄切 问:这是什么感觉?让人只想让人掉泪的感觉,浑身发冷,很凄凉的声音,非常的恐怖。 你还听到怎样的笛声?
生汇报:脉管滴血 问:这个词带给你怎样的画面?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能读得这么轻松吗?是啊,这是一种钻心的疼痛啊!齐读。
你又听到怎样的笛声?
生汇报:翩然回旋 师:这笛声感动了雪片,让天地也为之动容,如此凄美,如此悲凉!
还听到了怎样的笛声呢?
生汇报:如泣如诉 这个“泣”,什么意思?生:哭泣。师:那么这里的“诉”难道是告诉的意思吗?这笛声听着让人想哭,这笛声是一种无声的控诉。
3.(CAI13加红“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4个词语)请同学们字正腔圆地读读这四个词。
4.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我们不禁要问:朱丹啊朱丹,你为何要在此时,在纪念碑前演奏这样的笛声?
5.请你说: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是的,朱丹也这样想着,脑海里不由地回想起那一段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不堪回首的血泪史——CAI14——20(解说词:)
6. 师:看到这痛彻心扉的一幕幕,很多人都皱起了眉头,眼里泛起了泪花,孩子们,难道你看到的仅仅只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你说——国耻、国难。
师:是啊,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不能忘掉的国耻、国难啊!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烙印!
7.此刻,你知道他为什么身穿绣有梅花的黑色云锦衣衫了吗?
这段记忆让他的心阵阵刺痛,此刻的朱丹,泪流满面,他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
8.师:CAI21引读:临近石碑,只见——,像——,像——,像——。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有——;有——有——;他们——,——。显然是——。他们的——仿佛——每个孩子——红烛——。
9.同学们,这段纪念碑前的环境描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很美,运用了比喻、排比)特别是对什么进行了着重的描写?烛光。还有纪念碑前自发聚集起来的孩子们。
10.这是一段多么凄美的文字。同学们,虽然南京城的那个夜晚离我们很远,但你可以用自己的心
灵,用自己的想像,和朱丹一起走进那个夜晚。一起用心去看,问: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1.师:来,让我们一起来将这一片奇妙的烛光方阵再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1.朱丹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看到了这滴滴红宝石般的泪。那么就在此刻,就站在这片烛光面前,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儿是什么? 生:他最想吹奏木笛。
2. 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读——CAI22
3.这段文字当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哭泣、控诉;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叹息、呐喊,读——CAI22
4.这就是朱丹的笛声,CAI23(这如泣如诉的木笛声,仿佛在向你倾诉,向你叹息,向你哭泣,向你呐喊……请你拿起你手中的笔,选择一种声音写下来。 )
5.音乐停:生汇报。
你细细地听,你会听到伤心的哭泣,为死去的三十万冤魂;你会听到深沉的叹息,为这一段屈辱的民族史;你会听到激愤的控诉,为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你会听到倔强的呐喊,为一种历史的责任感,为一种对历史的担当;当然,你可能还会听到强烈的呼吁,为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的幸福 ……
师:是啊!朱丹在呐喊,他怎能忘记这一段国耻?他的内心在滴血。师:永远不能忘记。忘记国耻就等于第二次国耻。
6.师:是啊!他用笛声来告慰死去的亡灵。孩子们,请带着从笛声中读懂的这么多,再读这两段文
字:CAI24
7.看看,这两段文字对朱丹的正面描写只有一句话,但是在对他的笛音描写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这样才华横溢的青年,有着崇高的品格的青年,作者用了一种侧面烘托(板书)的方法,把朱丹带到了我们的面前。
1.一咏三叹引读。读着读着,这个人已经走入了我们的内心深处,CAI25
A.看:在纪念碑前,在莹莹的烛光中, 我们又看到他的身影:B.考场上,我们又听到他这样的话语:C.纪念碑前,我们又一次听到他这样的笛声:
2.此时此刻,CAI26这木笛声就是——朱丹。朱丹就是——木笛。这个修长的青年和他那只长长的木笛,已经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
3.学习中,我们抓住了几处不同的人物描写,有——生接:衣着、对话、侧面烘托,充分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4. 故事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朱丹在纪念碑前吹奏木笛,悼念亡灵。他的情感得以宣泄,他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当主考大师也来到纪念碑前,看着眼前这一幕,聆听了朱丹的吹奏后,他做出了怎样的决定?CAI27
5.CAI28大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他到底是被什么打动了?
大师被朱丹出色的演奏感动了,更被朱丹那一颗炽热的爱国心感动了
6.所以大师说CAI29:“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大师说:“不,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朱丹铭记,铭记国耻,赢得了大师的尊重。(板书:铭记国耻 赢得尊重)
1.同学们,请记住:CAI30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大屠杀,就等于第二次屠杀!
2.尽管历史的硝烟早已褪尽,尽管时间的车轮也走过了70多个春秋,但我们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深刻了解民族的苦难,才能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力量,更好地前行。让我们铭记这一曲令人都感动的木笛声吧,它是属于朱丹的——木笛。下课。
附板书:
木 笛
考场上 纪念碑前 衣着
拒绝吹奏 放弃 尽情吹奏 对话
铭记国耻 赢得尊重 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