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木笛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木笛》是一篇选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的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通过初读已经初步了解到朱丹“放弃终试”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有关,但是他为什么宁愿放弃自己热爱的艺术,也要悼念遇难的亡灵,为什么外国大师又破格录取他,学生并没有真正感悟到,尤其是笛声寄托的哀思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音乐渲染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
《木笛》是一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背景。这堂课我们就要去认识作者赵恺先生笔下的这位手握木笛的朱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共有32个自然段,篇幅很长,但我们却可以把它浓缩成这样一段文字,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填空提示:课文主要讲了朱丹(主要人物)进入了木笛演奏员的终试(事情的起因),由于在考场拒绝演奏欢快的乐曲而取消资格,后来却在纪念碑前吹奏悲乐(事情的经过)最后被破格录取(事情的结果)的事。
2、学生反馈,看着这段文字,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惑吗?(板书拒绝演奏? 破格录取?)
三、精读课文,以“木笛”为线索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请用“——”划出朱丹取出或放回木笛的句子,读三个句子,初步体会“小心的”,以“木笛”为线索走进主人翁的内心世界。
(一)略讲“准备终试”
1、朱丹第一次小心地取出木笛时是在什么情况下?
2、朱丹参加的这一场终试,它是一般意义上的考试吗?对朱丹来说,它意味着什么?请同学们到从文中找到依据。
3、现在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从“小心地”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体会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的原因
1、朱丹多么希望自己能被录取,但是,考场上的朱丹却因为拒绝吹奏,而被取消考试资格,他只能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3到23自然段,找一找朱丹拒绝吹奏的原因,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学生反馈
3、原因就在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中,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朱丹与大师的对话,边读边揣摩揣摩朱丹的内心想法。
4、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5、引入资料,震憾心灵。
师: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一起来回顾那段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堪回首但又绝对不能泯来,必须铭记的血泪史!出示图片,解说。
师:面对这一组鲜红的数字,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面对被一个个无辜的生命,你的心情怎样?
3、品读感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师:你想让大师原谅什么?
师:朱丹啊,多少个日日夜夜,你刻苦练习,现在你离实现梦想只有一步之遥,快拿起你的木笛吹奏起来吧?你现在放弃就等于断送自己的艺术前途啊!(板书:爱国情)
4、但是,作为外国音乐大师却并不理解朱丹心中的不舍与痛苦,而是直接取消他的考试资格,此时,满腹悲伤的朱丹把这说不出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苦涩的泪水,这泪水中包含着?请带着这份苦涩读一读句子。
(三)倾听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1、师引读: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临近石碑,只见一片——像——
(引读)
2、红宝石般的泪是指?此时此刻,朱丹并不孤单,孩子们用红烛寄托着他们对遇难同胞的哀思。
3、在这一片莹莹光亮中,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这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自由读一读。
4、这是怎样的笛声啊?品词,读词
5、这笛声在哭泣,在叹息,在倾诉,在呐喊,请选择一种声音写下来。(小练笔)
4、学生反馈,说感受,读句子。
5、在如泣如诉的笛声化作了这样一首诗,配乐齐读。
四、深入“破格录取”原因
这如泣如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在雪花中盘旋。孩子们听懂了,我们听懂了,站在朱丹的身后大师也听懂了!于是他做了个决定,决定破格录取朱丹,又是什么感动了大师呢?
五、总结升华
1、总结方法
2、品读外貌描写的句子,丰满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