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毛主席在花山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会认11个生字,认识“碾子、簸箕、笤帚”等词。
2.通过“划句圈词、比较阅读”等学习策略,重点领悟和尝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体会毛主席关心、热爱群众的高尚品质。
《毛主席在花山》是本册第八组“走近毛泽东”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临时居住在花山村时发生的三件小事:请回群众碾米;让群众喝茶;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凡人情怀。
由于主席所在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因此在认知上、情感上有一定难度。所幸故事内容较简单,语言朴实,其中,通过人物对话、抓住细节描写表现毛泽东关心群众是本文表达的一大特色。学习中,将重点围绕这一特色,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教会学生学习。尝试以阅读策略为核心,以细节描写为突破口,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依托的略读教学,在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突破难点,走近毛泽东。
通过“划句圈词、比较阅读”等学习策略,重点领悟和尝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1.欣赏毛主席的视频片段。
2.回忆视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感受特写镜头能抓住观众的心。
(一)预习检测
第一组:“石碾 簸箕 笤帚” (图、词,介绍农具的作用)
第二组:“沏茶 舀水 旮旯”(关注读音)
(二)了解背景
通过预习,你知道毛主席为什么来到花山村呢?(聚焦第一自然段)
师:是的,因为花山村在山旮旯,很隐蔽,不易被敌人发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就临时转移到了那里,为全中国的解放日夜操劳。但课文是不是在写为国操劳的大事呢?那在写什么?
(三)概括标题
学习小贴士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并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
板贴学生拟写的小标题。(请群众碾米、请群众喝茶、为群众碾米)
(一)默读课文,寻找深受感动的语句。
1.从三件平凡小事中,感觉到毛主席是怎样一个人。
(预设学生:关心群众、热爱群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2.师:是哪些语句让你留下这样的印象呢?
学习小贴士
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用“——”划出,多读几遍。 |
(二)交流语句,聚焦细节。
1.指名学生随意交流所划的感动的语句。
2.聚焦“细节描写”。
(1)出示第三自然段:
毛主席皱了皱眉头,把拿起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
(2)指名读这段话,谈感受。
(3)出示改写后的语句并指名读。
“这样不行。”他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他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
(4)比较阅读,发现什么?
(预设:意思一样,但表达的效果不一样。)
(5)师: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边说,老师边圈画关键词,如“皱了皱眉”“严肃”“这怎么行?”“两台石碾”等,体会用上这些词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阅读,大家是否发现,描写人物时,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变化的神态、一句贴心的话语,能更加打动读者的心。其实,大家体会到的这些关于人物的细致描述也称“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文字的特写镜头,同样能打动读者的心,让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主席关心群众,和群众在一起。
(三)捕捉细节,分享交流
师: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色,请你找找其他语段中的细节,用圈圈出来。
1.学生快速圈出描写细节的关键词。
2.指名个别学生把圈出的词写在词卡上,并贴在黑板。
3.交流对所找细节的感悟。
4.四人小组分享找到的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探究“在哪里见过”。
师:课文的最后,还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出示:
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主席和群众在一起的老照片)
(二)仿写细节
1.选择其中一幅图画,运用细节描写再现毛主席亲切和蔼的形象,写完后读一读。
2.教师点评学生习作片段。
3. 四人小组分享习作片段,推选出最佳片段。
4. 2-3名学生展示交流,互评、自评,关注细节描写的运用。
师生合作:品读着这组课文,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七律·长征》让我们了解了诗人毛泽东的文采,《开国大典》中壮观的场面描写,让我们领略了领袖毛泽东的伟人风采,《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中感人的细节描写,让我们认识了毛主席作为一名普通人的凡人情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继续走近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