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钓鱼的启示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文中新词,并积累好词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理解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 以及“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受到“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教育。
3、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点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别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弄清楚,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重点在教学围绕启示,深入感悟的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学生在训练中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课文,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文中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3、体会1、2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积累好词佳句。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体会1、2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积累好词佳句。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体会1、2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积累好词佳句。
检查预习
指名念画的新词,注意念准发音
全班交流,强调重点字的笔画
例如:附、翼、
初读课文,同桌之间相互纠正读音
例如:附近、尽管、成熟、涟漪
二、感知文章内容
小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鲈鱼捕捞开放日前的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捕捞开放时间未到,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鱼放回湖里的一件事。以及我通过这件事得到的启示。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课文分成“钓鱼”和“启示”两部分
“钓鱼”这一部分又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钓鱼前(1—2),钓鱼时(3),钓鱼后(4—9),这三部分。
3、默读全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梳理)
4、学习1—2自然段,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师生讨论略)
四、布置作业
1、写本课的生字和词。
2、完成练习册基本练习。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
1、以感悟、理解父亲告诫“我”的话为主线,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 以及“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受到“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教育。
2、通过研读“我”和“父亲”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概括“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课文,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回顾内容,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
2、打开书,迅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和爸爸去钓鱼,因为没到捕捞的时间,所以将钓到的鲈鱼放回湖中的一件事,和他由这件事得到的启示。)
3、找一找,他得到了什么启示?读给同学听听。
(指名学生读“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4、就钓鱼这件事而言,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板书:是 非)
(板书:放 留)
5、出示难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学生齐读)
6、这一放、一留,真的就这么难吗?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读-----画-----品-----读
1、默读课文3~9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2、请你分别画出“我”和父亲不同表现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简单批注在旁边。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我”和父亲不同表现的语句,读、悟,简单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
二、创设情景,品读感悟。
1、我们一起来说说吧!谁能理解这位小男孩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替他说两句。
(全班交流:“像往常一样” “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 丰富的钓鱼经验但是钓上这条大鲈鱼费了很大的力气、时间和心思。“等了好长时间”体会钓鱼之难 “小心翼翼” “熟练” “放、举、抛” 体会钓鱼不易
真是不容易呀!你还从哪体会小男孩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
“好大”、“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体会鱼的少见、诱人。
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体会男孩的得意之情。
“得意地欣赏” 体会男孩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的高兴心情为下文放掉鲈鱼的不舍铺垫。
2、这么难得的鱼被小男孩抓到了,他该有多高兴呀!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却让他将鲈鱼放回湖中,这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从课文的描写中归纳出人物心情的变化。
(①“急切”体会不解、着急。
②“大声争辩”、“哭”、“乞求”体会委屈。)
引导学生想像:当时他又会向父亲说些什么?
(这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多棒的鱼呀,可能再也钓不到第二条这样的鱼了;反正也没人看见。)
可是,父亲仍然坚持让他把鲈鱼放回湖里,他只好(学生接 “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去了。” )
这时,他的心情一定是非常的——(学生接)难过、沮丧、依依不舍
过渡:看来,(再读一读)<出示难句>“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我”这么难受,为什么父亲却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呢?
难道父亲作出这个决定就是非常容易的吗?
<出示句子>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引导学生想像:这时父亲会想到什么?
补充鲈鱼的资料:禁捕能保护鲈鱼种群的数量,由于鲈鱼的繁殖能力很差,在生殖季节,保护产卵和幼鱼,所以在鲈鱼生育期间禁止打捞。如果这个时期过渡地捕捞,就会影响鱼类正常的繁殖。
教师客串小男孩,说出刚才学生说的理由,让学生作为父亲努力说服“孩子”。
①我费了好大劲才钓到的!
②多棒的鱼呀!再也钓不到第二条了!
③没人看见,下次再说。
那么父亲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呢?
<出示句子>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有语气的朗读父亲的话,可以联系下文体会父亲的坚定。)
师小结:情感的变化,是通过品味和揣摩作者对事件的细腻描写才感受到的,比如周围的环境,连贯的动作,细微的神情,简单的话语……这些语言已经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使我们切身感受到,“我”最终能够做出这样的抉择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作者这种写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4、再次<出示难句>“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该怎么读?
(学生有语气的齐读)板书:易 难
5、教师小结:所以,无论钓到这条鱼是多么的难,无论这条鱼有多么的好,但为了遵守规章制度,都不能把它留下,即使没有人看见,这就是道德实践。(板书:道德实践)
6、突破难点
终于,在父亲的帮助下,“我”做出了人生第一次正确的抉择。34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经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但钓鱼的启示却一直伴随着他。默读第10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简单的批注在空白处,作为发言的提示。还有哪儿不明白,画出来,待会儿和大家交流。
①发散:不止一次遇到诱惑他的“鱼”。
<出示句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引导学生想像: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名誉、地位、金钱、物质各方面的诱惑。)
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出示句子>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现在看来,父亲让作者放掉的是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
(放掉的是贪心,不守法,钻空子的侥幸心理;
留下的是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抵制诱惑的能力。)
7、总结全文
所以,作者才说——(学生齐读)
再次<出示句子>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就是钓鱼的启示。
8、单元之间的整合
三、作业“自助餐”:
1、周末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2、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你由此想到什么?写下来准备和大家交流。
3、与同学组成合作小组,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准备口语交际时和同学交流。(一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