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1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泊船瓜洲》。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2学情分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3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4教学过程
4.1 一、 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孩子们,对你们来说最温暖的地方是哪呢? 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学生:思念对方) 2、将来同学们长大了,离开家人、离开故乡在外地打拼工作,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学生:思念故乡) 3、家乡,在游子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首关于家乡的诗。 4、在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阅资料,谁来说说对王安石有了哪些了解?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重任宰相却经历了因推行新法遭排斥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一年后皇帝又招他进京任宰相,两次推辞未果后,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途中经过瓜州时诗人感慨万千,作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看老师板书诗题———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5、一起读课题。 6、“泊”是一个多音字,为什么在这里选择读bó?——表示停泊的意思。(标出bó读课题。 7、仔细看课题,其中你发现了几种事物? (船 瓜洲) 8、师在黑板上作图 “瓜洲”的地理位置——长江以北。 9、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10、此时你们有了什么疑问?想弄明白什么? 11、如果我们不深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不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也就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大家先自由地把这首诗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争取把它们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争取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二、构建画面、意境,感受诗人之心。 1、你们读得真投入,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听?(正音) 画出瓜洲、京口的地理位置图来理解间(jiān) (在瓜洲渡口的对岸就是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镇江,你们看,一条长江把京口和瓜洲这两个地方隔开了,所以在这里“间”的意思是——间隔,读作四声。) 3、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出现了6个多音字。刘老师现在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想听吗?(师范读) 4、 全班大声正确地齐读古诗 5、 我们平常学习古诗时往往要理解它的意思,回顾一下在理解诗意时常常用哪些方法? (最常用的——看注释; 找到重点词,连词成句; 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6、 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靠自己的力量读懂这首诗的意思,可以拿起笔在书上作一些批注。 (可以和同桌小声地交流你的理解收获) 7、 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句,生找出除了京口、瓜洲以外的地名(钟山),并上台在地图上标出钟山的位置,在借助整幅地图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8、 师联系王安石的生平来介绍钟山。 (王安石的原籍是江西临川,王安石的父亲曾经在钟山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做过官,王安石从小是在这里长大的,曾三次担任这里的知府,也曾在这里大刀阔斧地改革,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希望。因此,钟山这个地方可以算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了。) 9、同学们,诗人此刻站在瓜洲,离自己的家乡钟山是远还是近呢? (一部分学生说近,一部分学生说远) 师:认为远的同学能不能说说理由呢? 生:长江那么宽,山路那么难走,再说古代交通又不便,所以说很远。 师:认为很近的的同学来说说原因 生1:我通过“一水”知道,那么宽的长江在作者看来仅仅是一道水罢了,所以他离家近,并且他想家。 生2:我还通过“只隔”一词体会到诗人离家近,(“数:几”;“只:说明离家近。”)就是仅仅隔着几座山。 师:抓住重点词来体会,并且体会得很深刻。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可是那么遥远的距离在作者看来又为什么那么近呢?由此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作者他特别想念他的家乡,家乡就在他的心里装着,所以实际距离再远,可在作者看来都很近。 师:你设身处地在为作者想,你体会到了他想家的情,真好!(板书:离家近 思乡切) 师:是呀!作者人在途中,但是却心系家乡,通过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我们能否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呢?下面先请大家在小组内读一读。 谁来试试? 10、家乡对于王安石来说是个充满温暖的字眼,让我们饱含深情齐读这两句诗。 11、同学们,看似写景实则抒情的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思乡情怀,此刻诗人站在瓜洲远眺对岸,发现——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是一派怎样美丽的景象呢?下面就请大家用你们美丽的文字把家乡浓浓的春意描绘出来吧。(小练笔,可借助课件) 伴奏 反馈 12、其实这两句诗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据说王安石在句中的一个字上特别下了一番功夫,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绿) 13、据说王安石为了这个字,推敲了很久,进行了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染、到、过、入、满、吹、、、、) 挑其中几个放到诗句中换一下(染:表面上的。 满:太笼统。 归:只是说春天回来了。)老师适当点拨学生体会“绿”字的妙用: (1) 春风给江南带来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2) “绿”字还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 (3) “绿”字有回归的意思,和“还”字有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色更引发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 12、此刻诗人的家乡近在咫尺,思乡之情切,而这明媚的春色更引发了他想回家的念头,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生读: 明月何时照我还? 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师讲背景) (让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诗人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他当时肩负着宰相重任,正在全国上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他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去!) 13、出示课件:诗人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自己路途遥远,前途渺茫,他只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遥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家乡的亲人,他身不由己离家而去,只有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板书:何时还) 14、同学们,此刻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惆怅,无奈)(板书:惆怅) 15、齐读这两句诗,读出一个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王安石。 14、教师总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 动、 翻、 皱、 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三、升华总结 学完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诗人对家乡无限的留恋之情! 生2:诗人思念家乡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生3:诗人是多么想家,舍不得亲人!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用自己的心去体悟诗人的心!现在请全班同学起立,把自己当成那位站在江畔遥望明月,深深思念家乡的诗人一起吟诵《泊船瓜洲》。(配乐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