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慈母情深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课后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品读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地慈祥和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过程与方法
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深情。
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
1.通过品读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地慈祥和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母亲的深情。
1. 导入揭题
师: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她的爱绵绵如溪,纯纯如水,她就是母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她那博大的(齐读课题慈母情)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少了个“深”。
师:不加这个“深”字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就体现不出慈母对我的情谊到底有多深了。 师: 对啊,一个深字饱含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也是儿子对母亲的深情,怎么可以省去呢?让我们饱含深情的再读一遍课题:18慈母情深。
2、不看书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做一做老师发给大家的练习题,记得要用课文里的词语。指名读并订正。
1、默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出了母亲的情深,找找描写母亲的几处地方,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2、你找到了哪处描写母亲的句子,
反馈:句一: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T:这是写母亲的样子,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瘦弱的母亲)
句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疲惫的母亲)
T:这是写母亲的动作、神态。
句三: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句四:母亲说完,立刻又做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忙碌的母亲)
3、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一起来说说这个故事中的母亲。我问你们答。
T:我想要一块五毛钱买一本我梦寐以求的《青年近卫军》,于是我来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在震耳欲聋的躁声中,我看到了(学生接读:句一)
我大声叫妈,我又看到了这样的母亲。(学生接读句二)
我向母亲要一元五毛钱买书,学生接读句三,
我遭到母亲同事的指责,母亲却高兴地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说完,(学生接读:四个立刻句)
(板:动作、神态,外貌)
我们走进了文章,看到了一位瘦弱的母亲、疲惫的母亲、忙碌的母亲,可问题出来了,这瘦弱的母亲、疲惫的母亲、忙碌的母亲怎么让我们体会到这个深字呢?让我们再走近一点这位母亲,再近点,直至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每一处外貌、每一句话语。
(一)我们先来看看映入我眼帘的第一眼的母亲:
出示: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1、 自己读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极其瘦弱)
2、一个辛苦的母亲,辛苦到了极其瘦弱。极其瘦弱到怎样?(极其瘦弱的脊背,面黄肌瘦、皮包骨头,)。指读
3、知道这个极其瘦弱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吗?找到书上的一句话: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1)什么是震耳欲聋,关键是欲是什么意思?(马上、将要)摇摇欲坠、清脆欲滴、心碎欲绝都是这个欲
(2)震耳欲聋就是(生接),齐读,读出震耳欲聋的感觉
(3)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过吗?什么滋味?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句话。
(4)母亲工厂里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响了多久?(没停过)找出依据
A、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为什么要大声说)生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B、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为什么要大声问,生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C、妈——妈——,破折号,为什么?生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D、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为什么要喊:生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5)作者一遍又一遍提醒我们,母亲就在这样一个震耳欲聋的环境中挣钱。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群):母亲太不容易了!心里难受极了!
4、这样一个极其瘦弱的母亲,我在梁晓声《母亲》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出示:
补充: T:当你了解这些,再看看这瘦弱的脊背,你想说什么。
5、你感受到母亲极其瘦弱的脊背里藏着慈母情深吗?再读句子。
(二)一个简单的外貌描写就刻画出一位慈母的深情,那么这个情深在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中我们能否也感受到呢?我们再来看看这句。
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 自己读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疲惫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 辛苦的母亲 指读
2、 谁能发现这句话的特别之处?(我的母亲,三次放在一个句末)
3、 改说,比较: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再读,看看有什么感觉?(有一种心灵的震撼、惊叹,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的母亲)
个性朗读。我的吃惊、我的震撼、我难以置信,这就是我的母亲。
4、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背;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脸;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5、一个疲惫的母亲深深震撼了我,当看到这样一位母亲,你心理什么感觉?(心痛,心碎,我忍不住要哭了,母亲为我们付出太多了-------)
6、是啊,这样一个疲惫的母亲让我们心痛,心碎、更让我们心存敬意,因为母亲的疲惫里深藏着慈母的情深啊。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
(三)这样的句子还有一句:
A、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四个立刻又,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忙碌)读
2、 为什么要连用四个立刻?换几个词好吗?难道仅仅写出忙吗?来,反复读,有什么体会?(反复,更枯燥、更单调,没有一点点变化)
3、这样的忙碌,这样的单调,那就是慈母情深啊。(学生齐读课题)
(四)这样的情深还在这样一个细节中.出示: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读读,母亲的情深在什么地方?(掏 龟裂 揉得皱皱)
A、龟裂的手指,手指裂开了,母亲非常的辛苦
母亲用龟裂的手指曾经还为我们做些什么?
这龟裂的手指就是母亲的情深啊,齐读。
B、这一叠揉得皱皱的毛票,母亲生病了,她舍不得买药;衣服旧了,她舍不得换件新的;手指龟裂了,她舍不得添双手套,甚至我们几个孩子想吃口肉,她都舍不得买,可今天,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母亲却拿出来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母亲是怎么拿出来的?
掏
2、母亲为什么是掏出来的,而不是拿出来的?指名读
3、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补充: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三年才回来一次。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
我们上床睡觉,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一针一针、一线一线缝补衣裤。
母亲一个月拼命工作,得来27元工资。分到30天,平均每天0.9元,我们兄妹五个,加上母亲共6口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为0.15元,而一元五角就相当于我家一个人10天的基本生活费。
(1)母亲掏出来的是什么?
(一元五角钱,一叠揉得皱皱的毛票,一个人10天的生活费)
(2)母亲掏出的仅仅是这些吗?(母亲的心血、母亲滚烫的爱,母亲对我的期望)
T:一个掏字,那就是——“慈母情深”。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
拿出你们的课堂小练笔本,想一想,写一写,可以是自责,可以是希望…但不要忘了"妈妈"这个深情的字眼,在你的内心独白里面,至少出现3次"妈妈"这个词。
2、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最后让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再一次静静地回味一下人世间这份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18*慈母情深
外貌 神态 动作 语言
平凡伟大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