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钓鱼的启示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作者钓鱼获得的启示,对于未涉入社会,阅历简单缺少,生活积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困难,容易教条化。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1、课文讲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钓鱼、放鱼、启示
2、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我想把它——留下【板书:留】,父亲却让我——放了【板书:放】,这么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最后却能给作者以启示,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一)品读放鱼细节,感受道德实践之难,感悟父亲之心。
1、自读课文,探究“放”“不放”之因。
默读课文3-9段,思考:
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注:分别用“____” “~~~~”画出的相关语句,简单批注。)
汇报交流:
为什么我不愿意放掉这条鱼?(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1)“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钓鱼难,时间久(从什么时候开始钓?什么时候钓上来?大约三四个小时)。【板书:难钓】
(2)“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轻轻翕动着。”
——这条鲈鱼很大、很漂亮。【板书:大、美】
(3)“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没有人看见、 没有人知道【板书:无人】
为什么父亲坚持要我放掉鲈鱼?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1)那么几点可以开始捕捞鲈鱼呢?十二点后开放捕捞,这是钓鱼的——规定。既然时间还没到,那父亲让我放回去,实际就是要我——遵守规定。【板书:遵守】
(2)父亲让我放回鲈鱼,他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3)想一想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坚定,严肃,用书上的词形容就是——不容争辩。
把“得”换一个词——必须,一定。
是的,父亲的态度非常坚决,这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
(生自由读、指名读,突出“得”,一起读,读出这种坚定。)
(4)你们读得真好,父亲说的这样坚定,难道他就没有一点儿犹豫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说一说他在想什么?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矛盾,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2、交流、朗读,感受“我”心情变化。
(1)虽然有过犹豫,但父亲最终还是坚持让我把鲈鱼放掉,这个决定,使我的心情经历了很大的波折,请再读一度课文3—9自然段,去感受作者的心情。(自读、讨论、汇报)
(2)理解了我的心情,谁能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这段父子对话?(分角色读)
3、入境、品读,感受父亲之心。
是啊,父亲的语气虽平静,立场却很坚定。你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儿子的急切和父亲的坚定。但是,“我”的争辩、眼泪并没有打动父亲。想象一下,当乞求的目光再次落到父亲身上时,父亲会对我说些什么?
师引导:
△ 爸爸,现在四周没有人,没人会知道我是在开放日前钓的鲈鱼,咱们就等到过了12点再把鲈鱼带回去还不行吗?
——有人看见,我们要遵守规定;没人看见,我们也要遵守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就是——自觉。【板书:自觉】
△ 爸爸,为了保护鱼类繁衍,我们已经好几个月没钓过鲈鱼了,现在只不过差两个小时,没关系的!
△ 爸爸,您就允许这一次行吗?以后我再也不会了!
——留下这一次鱼,就是留下了一次不讲道德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一次都不能有!
△ 爸爸,难道您不爱我吗?我这个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吗?
——正是因为爱,才会从小便严格要求你,哪怕是一次错误的行为,都不能放过。【板书:严格要求】
(二)学习启示话语,联系上文,结合生活资料,理解启示内涵。
1、十一岁的作者当时也许还无法理解父亲,三十四年过去了,“我”已经成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两个“鱼”一样吗?
——第一个“鱼”是指大鲈鱼,第二个“鱼”是指面对道德抉择时的各种诱惑,如;金钱、地位、权力、荣誉、名利等,这也是第二个“鱼”带引号的原因。
2、遇到这些诱惑,“我”为什么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1)面对这些诱惑,作者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是的,和当年的大鲈鱼一样,放弃诱惑,选择道德。
(2)作者为何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父亲告诫我的话。
(3)文中有两组反义词。对于钓鱼这件事,怎样做是“是”,怎样做是“非”呢?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鲈鱼留着,就是“非”;放了就是“是”。【板书:是 非】
(4)对于钓鱼这件事,为什么说实践起来却很难?
——好不容易钓到的;很大很漂亮;没人看见。要放掉鲈鱼,我很舍不得,心理很痛苦,很难受,所以,实践起来很难。
(5)对于其他的“鱼”,为什么实践起来很难呢?
——是金钱、地位、权力、荣誉、名利;是那些暂时给人带来方便、好处的事情,是巨大的诱惑、是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往往都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充满诱惑,让人难以割舍。决定放弃的时候,心里非常痛苦,充满矛盾,倍受煎熬。所以,实践道德,做正确的事情,是很难的。
1、是的,实践道德真的很难,我想同学们在成长的岁月中,也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让我们用笔来写一写。
☆ 在你的生活中(学校、家里、课外班、外出游玩、购物……),遇到过哪些“鱼”呢?
☆ 你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 现在再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感悟?
☆ 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又会怎样去做呢?
记得
虽然实践道德很难,
2、看照片
刚才同学们说的特别好,道理人人都懂,但要想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都能坚持自觉遵守各项规定与准则,不被利益所诱惑,不被他人所影响,真的很难。据统计,80%的人闯过红灯,“十一”的七天,天安门广场的地面上粘了60多万块口香糖,还有……这些正说明了,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
同学们,我们的一生也会遇到无数次与文中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道德与自身利益面前,老师希望你们永远都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3、赠送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