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钓鱼的启示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鱼饵、鱼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4、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体会“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含义。
1、课题扩展法和文本归纳法相结合。
2、角色换位,激情争辩,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和孩子的不舍之情。
教学目标中的1、2两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比较难的是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及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本文的主题——“道德”。 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很含蓄,没有心理描写,也没有过多的解释性的对话,所以学生在阅读本文时很可能只停留在语言表面而不去揣摩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道德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深刻而严肃的话题,更别说五年级的学生了。所以,针对这个学情,我设计教学环节和活动时,有意识地放缓节奏,一层层地从人物的言语行动来探寻人物的心理变化,并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来辅助学生理解“道德”在文中的体现。联系生活实际懂得面对诱惑如何抉择。
教学重点:
在父子放与不放鱼的矛盾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懂得面对诱惑如何抉择。
1、齐读课题,明确阅读期待。
2、检测词语。
3、检测句子。
4、概括主要内容,梳理脉络。并板书:钓——放——悟(事情发展顺序)
1、情境导入,分层朗读。
2、感受心理变化,解读放鱼的过程。
3、四人小组讨论。事情发展到这,矛盾来了,父亲要求放鱼,“我”为什么不愿意放?
4、我百般不愿意,父亲却坚决要我把鱼放掉,理由只有一个——?。出示课件。
5、这一声声一句句,都是不舍之情啊,然而纵有万般不舍,却不得不舍,就这样——(我依依不舍地把大鲈鱼……)全班读。课件出示:(第9段)
1、过渡:孩子们,从刚钓鱼时的得意,到放鱼时的急切、难过、依依不舍,沮丧。在我小小的心里,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夜晚,注定令我一生难忘。父亲的告诫总是伴随我左右。
2、换角色读对话,体会这种心情变化。
3、分方阵辩论,体会父亲的用心良苦。
4、播放画面,联系生活理解及熟诵关键句。
1、插播视频
2、学生联系生活谈自己的亲身经历。
情动而辞发,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父亲或者儿子说,把此刻你的所思所想付诸笔尖写下来吧。
1、读中背诵。
三十四年前,皎洁的月光下,(出示幻灯片,齐读)“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三十四年后,月光如水的记忆里,“我”的依依不舍换来了父亲的告诫(幻灯片):“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自学下半部分,体会重点词语。
13 钓鱼的启示
钓 道德
↓
放
↓
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