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珍珠鸟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快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自主阅读,感受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信赖的变化过程,尝试品味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初步领悟作者细腻的笔触与情理交融的表达特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冯骥才的这篇散文语言清新流畅,亲切自然,描写细腻生动,又富有情趣与人生哲,可谓情理交融,内容又与小动物有关,因此,五年级学生是非常喜欢读这样的文章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要真正走进散文的语言,感受作者表达的秘妙与文字背后的情感,是需要细细品味与涵咏的。对于文中含有哲理的语句,是个难点,更需要联系文本情境与生活实际来理解。
教学重点:自主阅读,初步领悟作者细腻的笔触与情理交融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1.了解珍珠鸟与作者;
2.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如主要内容概括、质疑、批注等;
3.课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下运行)。
1.课前聊天
(1)看图猜鸟名,引出“珍珠鸟”名片,根据课前学习,提取交流珍珠鸟的信息。
(2)了解作家冯骥才
冯骥才:当代作家、画家。浙江宁波慈溪县人,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他的散文风格独特,笔触细腻,情趣盎然,融情于景,情、景、理交融。他创作的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花的勇气》、《珍珠鸟》、《刷子李》、《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挑山工》、《献你一束花》、《日历》、《泥人张》、《花脸》、《好嘴杨巴》等。
2.揭示课题
过渡:冯骥才将自己与珍珠鸟相处的那段经历,写成了一篇状物散文,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读题——《珍珠鸟》,这是第四组“生活启示”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1.概括主要内容。
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自主学习,初步概括了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请看这两位同学概括的,谁来说说他们分别哪里概括得好,为什么?还有什么建议吗?
电子白板出示: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给它们安了家,“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三个月后,它们有了雏儿。它在房子里飞,“我”也不管它,它渐渐胆子大了,飞到书桌上,一步步走近,最后来到稿纸上玩。(徐畅言)
“我”为刚来的珍珠鸟布置了一个舒适而温暖的巢,在“我”的精心照顾下,它们有了雏儿,这个小雏儿跟“我”越来越亲近,最后竟在“我”肩上睡着了。“我”认为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郭许诺)
引导按一定顺序说清楚珍珠鸟的胆小,我的做法和珍珠鸟对我信赖的变化,以及得到的启示。板书:怕人 亲近 信赖
点拨概括方法:相处过程+道理。随即教师在电子白板屏幕上板书,学生再口头修改主要内容。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批注,提炼重点学法。教学环节的小结随机在电子白板上批注,比较自然。这一环节,我结合学生交流评价,随即在电子白板的屏幕上直接提炼、批注这个学法。运用白板强大的“批注”功能,我将教学内容与学法提炼紧密融合,使教学过程更连贯、高效。】
2.聚焦质疑,快速默读释疑
师:这么能干,把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简洁又完整地说清楚了。学习贵在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看,这是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部分问题!
电子白板出示学生的课前提问:
◎“我”是怎样得到珍珠鸟的信赖,让珍珠鸟不怕“我”了,敢和“我”在一起?(黄安安、姚杰、黄书瑶等同学)
◎作者已给珍珠鸟安了舒适又温暖的巢,为什么还要用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为什么刚开始很少扒开叶蔓看?(陆晨仪、张昊翾提问)
◎作者为什么让小雏儿在屋内飞来飞去也不管它?(张姝提问)
联系上下文,快速默读相关段落,思考中逐个解决。
小结:看似平淡,实则却藏着对小珍珠鸟的喜欢,都出于对珍珠鸟的呵护与尊重啊!真厉害,这些问题都被你们解决了。
师:课前,老师还了解到,同学们对9-13自然段中描写的画面特别感兴趣,那作者的语言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我们来选择10-11自然段作为例子,去感受感受。
(一)自主阅读,教师巡视
1.出示自主学习要求:自主阅读10~11自然段,品味散文的语言特色,在课前自主学习基础上再次圈划批注。
2.交流阅读成果,品味语言
电子白板出示: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重点引领:通过抓关键词、想象说话、比较等方法,体会小珍珠鸟与我慢慢亲近的情意,感悟作者细腻的笔触。
重点预设:
■感悟表达的细腻
◎抓关键词——一连串的动词和连接词,写出了小珍珠鸟慢慢靠近我的过程。引导圈划,体会珍珠鸟的可爱、有趣。随文释疑。
■感悟观察的细腻
◎抓“小红爪子”、“嚓嚓”的响声、“细腻的绒毛”等体会。
■感悟情感的细腻(诗情画意)
◎师生合作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小珍珠鸟的活动与“我”的反应情感交融的细腻表达。
◎冯骥才笔下的文字字字在传情,多么细腻的笔触!你从哪些字词描写中读出了这份温暖的情感?(预设:享受、小家伙、抚一抚)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将自己认为感受深刻的字词句进行圈划,将品味到的语言表达的特点作文字旁注,简要写上自己的读书发现,都是批注。在课堂学习交流中,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的批注功能,将学生发现的感悟到的关键词句及时用手指当笔,直接在屏幕“批注”,在生成中圈划聚焦,更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运用。划、圈、注、连、点等,不同形式的批注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示范,潜移默化中在进行学法的指导。】
(二)想象亲近画面,练笔交流(机动)
那小珍珠鸟与我相处的那些日子里,可能还会怎样淘气地亲近我?我又会怎样呵护、关爱它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着作者的写法,描写那一幕情景吧!
(三)出示读者评价,小结特点
师:同学们想象力可真丰富,那为什么作者不把和珍珠鸟相处的更多画面描写下来呢?(释疑)
师:作者将自己与珍珠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谐相处的画面细致入微地描写下来,怪不得有读者这样评价冯骥才的散文——(电子白板出示)
冯骥才散文就像一首闲适诗,娓娓而谈,很少有情感的大波大澜,平缓而舒畅,像溪流涓涓流入读者心田……
你呢?你觉得作者散文中的语言如何?
1.出示冰心评价:“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
2. 电子白板出示:学生课前针对开头和结尾的问题。
■针对开头的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要写“真好!”?(沈书扬)一般都把这词放在句子的后面。(郭许诺)这个“真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王语菡)
■针对结尾的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把第14、15自然段分段写?(毛晨宇 )为什么作者要用最后一句话来总结?(冯书晗、李易洁、韩轶、何伯睿、张娴菱)
3.小组合作研究,完成探究卡并释疑:这开头“带劲”在哪?这结尾有“味”在哪?(教师巡视,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们通过研究讨论,在小组内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探究成果的过程中,学生说到一个“开头有劲”或是“结尾有味”的理由,只要不重复的,我都让学生到电子白板上的探究卡中写下来,学生们交流非常热烈,积极性相当高,思维非常活跃,合作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表达简洁”“喜爱”“诗意”、“真实”、“自然”、“启示”……一个个理由从各小组交流中产生,展现在电子白板上,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多元化的感悟,让此项探究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效果,除了这个小组合作内容的本身外,还有电子白板的这一书写交互功能,让孩子们的展示从口头走向书面现场操作性的展示,更受孩子们喜欢。课堂动起来了,学习就更活了。】
4.全班交流,结合第13自然段和生活实际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1)课件出示: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抓“居然”、“竟”体会“我”的意外,抓住“不觉停了、生怕惊跑、轻轻抬一抬肩”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疼爱,把它当作了自己的孩子一般。
◎抓“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睡得好熟”等,体会小鸟的灵性,对我完完全全信任了。
■这幅画面还给你怎样的感觉?(和谐、幸福、美妙、亲切、温馨、甜蜜……)为什么?
(2)交流到“哲理”时,配乐播放一组人与人、人与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画面,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回忆: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曾经因为彼此依赖而产生过这样美好的感觉?
5.小结延伸
(1)小结:是啊,作者的散文到处是自然流淌的文字,语言细腻,又情与理交融,真是独到啊!(板书:情理交融)
(2)交流对信赖的个性化感悟:信赖, 。
1.电子白板出示:冯骥才《趣说散文》中的话。
冯骥才在《趣说散文》中说,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散文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我喜欢这样的散文:它是悟出来的。
2.推荐阅读《冯骥才散文精选》与《爱犬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