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钓鱼的启示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②、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③、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来达到以读促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钓鱼的启示》的故事贴近儿童,学生乐于阅读。但是对于未涉入社会,阅历简单缺少生活积淀的学生来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道理还是懵懂,容易教条化。只有联系生活,转换角度,体验内心,朗读体会词语的作用,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生活化。从而达到美文美教,文理兼得。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抉择、实践”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认读本课生字词。
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同学们,有这样一本书,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这本书没有作者的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它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钓鱼的启示》,来共同感受生活这本“书”的无穷魅力!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要读准滋阴,读通句子,并画出本课生字词,多读几遍,同时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字词。
(2)指名读课文。
(3)指名学生完整地说课文主要内容。
(4)师小结。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哪几小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呢?
指名汇报
(1)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2) 学生边汇报,师边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那么在这件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请同学在书中划出来。
(1)指名读启示。
(2)齐读
师总结:作者在钓鱼、放鱼的过程中,获得了这样的一个启示,那么这个启示为什么会让作者终身难忘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吧。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理解文中的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感受“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放鱼之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同学们 回忆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名回答
师:用三个词概括一下吗?(钓鱼)-(放鱼)-(启示)(板书)
师:作者正是经历了从钓鱼到放鱼的过程,才最终获得了一个启示。那作者到底获得了一个什么启示呢?
指名说(没记住的同学,可以到书中找找)
师:这个启示让作者终生难忘,那我们要想读懂这个启示,像作者那样终生难忘,我们就还得走进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首先,我们先和作者一起回到34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1.出示自学提示: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1)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去,画出相关语句。再想一想,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放回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1、我们先来说说,作者为什么不愿意不鲈鱼放回湖里去?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重点分析句子:
(1)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指名读,体会我钓这条鱼的不容易。
(2)“啊,这样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指导朗读,体会“我”的得意的心情。
(3)父亲与儿子的对话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分角色朗读,生生互动,学生评价,互相指导朗读,并从中体会此刻“我”心情的变化。
(4)“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课件出示)
师指导朗读(配乐)师轻声引读一句,生接读。
语言训练:爸爸,求求你让我把这条鱼留下吧,因为:
(指导学生用乞求的语气)
(5)“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指名读,体会“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2、师:通过这些句子的描写,我们就可以走进作者的内心,谁能概括一下作者从钓鱼到放鱼的过程中,心里都发生哪些变化?
(生汇报,师板书:得意、急切、伤心、依依不舍)
3、再整体感知儿子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总结最后儿子的心情是沮丧的。
4、体会父亲为什么一定让他把鱼放掉?
指名说,再出示禁渔期资料,加深对”我“的行为的理解。
5、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态度很坚决?找一找对父亲的描写。
(1)“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平静地说。
抓住”得“字体会父亲态度的坚决,在指导朗读。
(2)父亲这样做是不是不爱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3)抓住”盯“字,体会父亲内心的矛盾。
(4)师小结:读书就要这样,抓住文中那些关键处细细地揣摩。于是我们就发现,其实父亲也很喜欢这条大鲈鱼,父亲也在面临着一个道德的难题,他也在犹豫到底放还是不放,这就是道德的抉择(板书)就钓鱼这件事来说,道德就只是放与不放的问题,放,就是“是”,不放就是“非”,就这么简单。但我们体会到的:儿子的心里变化、父亲的“盯”,都说明这件事实践起来却很难。现在你对父亲的话是否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了呢?那让我们来齐读父亲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6、作者舍掉这条大鲈鱼,得到的是什么?
生汇报,师板书:舍、得
(1)从哪里可以看出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2)这里的鱼为什么加引号?
(3)作者以后再面对诱惑人的”鱼“的时候,他会怎么做?
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诱惑人的“鱼”吗?或者遇到过道德抉择的时候吗?你又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看来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不仅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也给同学们以深刻的影响。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生活就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地品读。最后和大家分享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一句话——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