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钓鱼的启示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通过自学,学生能正确无误地认读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3、通过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能读,但不一定读得懂。幸好课文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教学中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感悟无私处事、诚实做人的重要。
1、本课的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1、理解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鱼放回去的原因,及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理解“我”为什么不舍得放了鱼,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写出“我”的不舍。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三课,齐读课题《钓鱼的启示》。
师:PPT出示“慎独”一词,同学们想知道这个词怎么读,怎么理解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惑走进课堂,上完这一课,你们就会找到答案的。
师:作者到底通过钓鱼这件事获得了什么启示,明白了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
生:“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
(一)为什么父亲主张放了这条鱼?
师:正是爸爸的这一句告诫让“我”受益终生。一起读父亲的这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一句话中有一组反义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是 非
师:是与非也可以说是……对与错,那么在钓鱼这件事上,怎样做是对?怎样做又是错的呢?
生:放鱼是对的,不放鱼是错。
师:此时,我心中有个大大的疑惑:钓鱼不就是为鱼而来的吗,为什么好不容易钓上来的鱼要放了呢?(去文中出句子帮我解答疑惑)
师:你们找到的是哪句话。
生:“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这句话中有用的信息是什么?
生:距离捕捞开放日还有两个小时
师:什么是捕捞开放日
生: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产卵期间禁捕。禁捕结束的日子被称为——捕捞开放日。
师:也就是现在是禁止捕捞的时间,如果不放了这条鲈鱼,是违背道德准则。实在是件遗憾的事。谁用自己的语言把文中提取到的信息,加上自己的理解来完整地回答我提的问题。
生:因为当时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如果不把鱼放了,是违反道德准则的事,所以这鱼不能留下,得放。
师:明白了,出于保护鲈鱼繁衍生生息的角度来考虑,这个规定是有必要的,只能说这条鱼钓上来的不是时候,这条鱼应该放。
(二) 为什么“我”不舍得放了这条鱼?
师:可“我”愿意把这只鱼放回湖里吗?
生:不愿意
师:这是为什么呢?
请看阅读提示一:请同学自读课文中有关钓鱼及放鱼的段落,想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放了这条鱼?
生:因为这是一只又大又漂亮的鱼,非常罕见,“我”不舍得。
师:是啊,对于钓鱼的人,这可是不可多得的好鱼,叫我也不舍得。还有吗?
师:你是从哪里提取到这方面的信息
生:读出原句
师:很好,看来运用提取信息法来阅读作答是一种好方法。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因为钓上这只鱼很不容易,难得的战利品,“我”怎么舍得放回湖里。(依据是……)
师:是来之不易啊!放了多可惜!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因为距离捕捞开放日不过两个小时,又不是两天两周,没必要这么较真。(依据是……)
师:同学们可真会读书,一点蛛丝马迹你们也不放过啊!
师:这鲈鱼钓的还真不是时候,但也别太较真了,不就是两个小时的事吗?
生:因为这时四下无人,简直就是神不知鬼不觉,不会被别人发现的。(依据是……)
师:嘿嘿,你心存侥幸了吧!又不是光天化日,这里的夜晚静悄悄啊,留下这只鱼,那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啦!
师:是啊,这样的一条鱼怎么能舍得放了呢?我想留下这条鱼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作者是怎么写出自己对这条鱼的不舍的?
师:那么你们能从文中感受到“我”的不舍吗?
请看阅读提示二:请同学再读读课文中放鱼的部分,并划出表现“我”对这只鱼不舍的相关句子。
生:“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你体会到当时我的心情了吗?
生:不解、焦虑、着急 语言描写
师:是从哪感受到的
生:!?
师:抓住有特别含义的标点来体会,这可是新招数,谁来读一读
生:读“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还有吗?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师:此刻“我”的心情(生气、伤心 、委屈 语言描写)指名读
生: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说说看(心里报着一丝希望,渴望父亲考虑我的感受。神态描写)指名读
生: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
师:能抓住重点词来分享一下你的体会吗?(从慢慢、依依不舍这些词中我感受到我的极不情愿与不舍,这一部分是动作描写)
师:真会读书,能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感受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后大家在预习作批注时也可以多用一用这种方法。指名读 注意在朗读中对这些关键词要读得更用心一些。
师:同学们找到的这四句话,或直接或间接地都体现了我对这条鱼的不舍,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情绪上的小小波动和变化。来看课后思考题第二小题——
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得意——(急切)——(难受)——(乞求)——(不舍)
师:现在我们在读这些句子时,除了尽情地表达我的不舍外,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小情绪读得
再到位一些。
师生串读:师以叙述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出关键句子,读出“我”的不舍,读出“我”情绪 的变化。
师:看着好不容易钓上来的大鲈鱼有力地摆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鱼没了,“我”的心里也是空落落的。此刻,“我”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伤心、失落、无奈、埋怨……
师:此时 ,再来读读这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纵然我有一百个一千个不愿与不舍,在父亲的坚持下,我只好放了这只鱼,这个过程是纠结的、是痛苦的。聚焦到这句话中的一个字,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难
师:对了,看来不只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是呀,这条鱼多么难得,要放了它是多么让我(板书)为难的事啊!那么对于父亲作出放鱼的决定就很轻松吗?
生:也不轻松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具体说说
生:欣赏本指美好的东西,说明这条鱼在父亲眼里是难得一见的好鱼。
盯 好一会儿,说明父亲在做思想斗争
师:真不错,能活学活用,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的方法运用得很好。
师:思想斗争?这个我有点感兴趣,能说详细一点吗?
生:如果留下鱼,不仅违反了禁渔令,违背了道德规范,而且还会让儿子从此以后面对道德抉择时,学会钻空子,投机取巧,甚至抵挡不住诱惑,走上歧途。
如果放掉鱼,虽然会伤了儿子的心,但是从小给予他严格的教育,才会让将来他面对各种诱惑时,面对是与非的道德抉择时有信心有勇气有力量做出正确的选择。
师:原来这才是父亲真正的目的,他明知这个决定会让儿子失落难过扫兴,他还是毫不含糊,异常坚定地决定让儿子把鱼放了。实属不易啊!板书回头再想想,我明白了:对儿子的眼泪,对儿子的乞求,他不是视若无睹,他不是铁石心肠,那是他对儿子深深的爱,是一种严厉的爱。而事实证明,爸爸当初这么做是对的,对我今后的人生旅途有很大的帮助。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10段话,再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生:齐读第十段
师:看来,面对这条诱人的“鲈鱼”,最终要遵守规则,做正确的事,就只能(放了鱼),这无论是对我还是对父亲,都是件(困难)的事。正因如此,父亲告诫我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所以从小父亲对我(严格教育),让我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才能抵制(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这样诱惑人的“鱼”,让你心动的“鱼”呢?今后你会怎么面对?
生:捡到钱——有钱花——还(不还)、闯红灯——节省时间——等(不等)绿灯、
多找钱——赚了——还(不还)、抄作业——不用动脑筋——自己完成(抄一抄)、
老师多给分——回家领赏——找老师改(不改)成绩、
玩电脑——爽了——先做完作业(先玩痛快)……
这些诱惑都或多或少地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好处,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欣喜地看到同学们都有明辨事非的能力,那么也希望大家牢记课文中父亲的告诫,坚持做出正确的选择。
师:然而,也有这么一些人在众人面前表现得规规矩矩,而在没有人约束监督的情况下却不能向这位父亲那样坚定得选择做正确的事。
师:谈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篇课文吗?文中的那个人物面对诱人的“鱼”却豪不心动,虽然在物质上他损失了一大笔,但在精神上他却是最富有的。
生:《中彩那天》中的父亲把中彩得到的汽车物归原主。
师:最难能可贵的是什么?
生:这件事他完全可以隐瞒下来,库伯先生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
师:对,所以这篇课文还给了我这样一个启示,无论你是有人前还是人后,都要学会自律。
送你们一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 jiū )的名言:
PPT衡量人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师:事实上,在我们中国,在早在2500年前的的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中就有这方面的阐释,而且浓缩为两个字,我个人非常喜欢,也时常以这两个字警示自己。想知道是哪两个字吗?PPT“慎独”对,这是慎独,这句话和孟德斯鸠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谁能从字面上来理解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生:谨慎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间,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人监督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放纵,要自律,做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
师:我想“慎独”,也是诚实这一品格在生活中的体现,你们愿意去努力践行这一品格吗?今后有信心坦然面对各种诱惑人的“鱼”吗?
生:愿意 有信心
师:希望你们说到做到。这样,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才能从容面对更大的诱惑,不为金钱、名誉、地位所动,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