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钓鱼的启示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消沉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就是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詹姆斯,他就是时刻严格自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的信任。他美好的品德来自他小时候一次钓鱼的经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钓鱼的启示》,(课件展示)请大家齐读课题。(学:读课题)。(课件展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二、研读课文。
(一)走进“依依不舍”。
“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把鱼放回湖中,课文中哪一句话在直接表达这个意思?
1.学生找、读,(课件展示句子)“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2.“我”为什么如此的依依不舍?(学生勾画出相关语句)
(二)追溯“依依不舍”的原因。
1.这是一条来之不易的鲈鱼。
“过了好长时间”联系前后文,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从而推算经过三、四个小时。
2.这是一条难得一见的大鱼。
这是一条怎样的鱼?
如果是你钓到了一条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鱼(板书:大、漂亮),此时你一定会感到怎样?
3.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
(课件展示句子)“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当时四周没有其他人,没有人知道)
找出描写父亲神情、动作,细细地读一读。
(课件展示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喜欢这条大鱼吗?
(课件展示句子)“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想一想父亲为什么看时间?
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态度?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
(三)理解“依依不舍”却不得不舍。
1.纵有百般理由,却不得不舍,为什么?
这是规则要求,不得不舍。
资料引入“禁渔期”: (课件展示资料)
讨论:到底有没有必要这样做?
2.父亲之所以这样严格要求“我”,是想让“我”知道什么?
3.快速浏览3—9自然段,从“我”钓到鲈鱼到放鲈鱼,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填课后练习第2题,后指名学生说。)(课件展示)
三、理解重点语句,感悟道理。
1.(课件展示)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①第一个“鱼”指什么?
②第二个“鱼”为什么加上双引号?“鱼”指什么?
2.分小组讨论:
①(课件展示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怎样理解?
师:“是与非”是指什么意思?
师:“实践起来很难“在文中是指什么”
②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我”舍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3.你面临过道德抉择吗?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诱惑?你是怎样做的?
4.小结: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师送名言(课件展示)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2.把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