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年级现有25人,男12人,女13人,平时的周测与月测成绩较好,在学习本课之前,本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好,理解能力较差,一部分学生家长可以辅导学生,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不能及时辅导,课上注意力又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各种多媒体软件教材,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接收新知识,最后达到教学目标。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师: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
生:齐背《静夜思》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那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生: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着团圆,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不是所有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体会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乡愁。
4.出示课件音乐动画《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5.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6.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2)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出示课件,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3:夜宿瓜州)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4: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5:诗一、二句),今天我把同学们分成两个组,勤学组、好学组,比一比哪组回答问题对的多,哪一组得到的星多,好不好?“好”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6)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什么地方?请“好学组”的同学回答。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请勤学组的同学回答,“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7)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回答正确得一颗星。
生: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有巨大反差,正说明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生:第二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诗人的思乡之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有了,刚刚离开就想着回来,更见其思乡的浓烈。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8)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9)
请“好学组”的同学回答。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出示课件:幻灯片10)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生:曾经用过到、入、满、过等
请“勤奋组”的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得一颗星。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我们写文章也要反复推敲,才能写出好文章。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1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
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请好学组的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得一颗星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出示课件12
(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五、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