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慈母情深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1.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2.概括能力差,知道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但是对这些描写进行感悟有一定的困难
3.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缺少“心存感激”。
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导入
1.一位当代作家名叫梁小声,他写了一部以母爱为题材的小说名叫《母亲》。小说记叙了母亲在养育我和弟弟妹妹的过程中20多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生活的真是记录。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齐读课题。
二、初步学习,感知文章内容
1.同学们自由读文。
2.检测词语。
3.文章读过了,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到底记述了一种怎样的慈母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这一次读,我们要跟随着作者的思绪进入到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1964年。屏幕出示补充的资料:
三、深入学习,感受情感
1.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母亲给我钱,我应该高兴啊,为什么放弃了买书呢?默读课文,画出让我放弃买书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旁边简单批注感受,一会我们一起交流。
2.学生批注。
3.全班交流
(1)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这样的环境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你们可以这样,但母亲却不能离开,他只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一起再读。
·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依据何在?浏览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中看出母亲没有离开过?
·文中所有描写语言的句子前半部的提示语几乎都有一个描写性的词语,像“大声、喊、喊、大声”这说明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刻都没停止过。
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大家完全可以想像得到,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母亲就在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看着自己的母亲竟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个句子。
所以我不忍心拿着钱去买书。
·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知道写的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这样你的语文水平才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敏感的孩子已经发现了这句话写得怪怪的。
请问,谁的背直起来了?
谁转过身来了?
谁的眼睛疲惫地望着我?
·按你们的说法,“我的母亲”应该放在句子的(前面)。但为什么作者把它放在了后面?
强调眼前这个疲惫不堪的人就是我的母亲(教师引读)
·看过电影吗?记得电影中的慢镜头吗?我们让这个慢镜头再慢慢回放一遍。
慢慢来,“背直起来了”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背?
不对,这是“我”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母亲的背应该是——?
闭上眼睛继续看。(有感情地朗读)“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当母亲的眼睛正对着“我”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一张脸?
这是“我”母亲的脸吗?在“我”的心中,母亲有一张——
闭上眼睛继续看。(有感情地朗读)“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怎么会是这样呢?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眼睛应该是——
把书合上,把眼睛合上,这个形象越发进入了你的脑海,你的心灵。
·看到母亲瘦成这样,看到母亲憔悴成这样,我还能拿着钱买书吗?所以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个句子能少吗?学语文就要仔细咀嚼,我们写文章也一样,可以平铺直叙,但是如果句式上有一些变化,就像作者一样巧妙点到语言表达顺序,会有更强烈更好的表达效果。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四个“立刻”,带给我们排比句的气势,一种连气都不能喘的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
4.这就是“我”的母亲,尽管她这样劳累,这样疲惫,但她仍拼命的干活,难道母亲真的不知道累吗?屏幕出示补充的资料。
5.尽管这样,但母亲是怎么做的?
“塞”的后面是什么?
这一塞,塞出的是4个字,读——慈母情深。(再读,再读,再读)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就这样,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
我在心里对说什么?
6.看到母亲这样劳累,知道这一元五角钱的来之不易,所以我放弃了买书。当母亲又给我凑足了钱,我为什么又买书了呢?
7.母亲再苦再累也要满足我读书的欲望,因为我是母亲的希望啊。这真是一位慈母呀,这真是慈母情深。
四、总结
课文我们学完了,我们知道了文章的内容,也体会到了其中的情感。不过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得知道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1.出示练习题。
2.作者是这样写的,我们也是这样学的,我们抓住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到了母亲的辛劳,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字里行间对母亲真挚的爱和感恩之心。
3.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课题。《慈母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