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毛主席在花山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碾”等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
2.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细节描写,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学生对于毛泽东的故事已经比较了解,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做到有所感动,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自读课文和讨论交流中更有实效,需要有所探讨,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读读有关记叙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文章,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也可以查查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重点: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难点: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同学们,在《七律·长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中我们又认识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今天我们继续走近毛泽东,了解和认识工作中的毛泽东。
齐读课题。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
1.检查生字词:
笤帚 石碾 簸箕
山旮旯 夜以继日 凉一凉
沏茶 舀水 一筒 粗瓷碗 炊事员
(1)你会读吗?(开火车读)强调轻声词“笤帚、簸箕”
(2)理解词语
预设:
第一行的三个词语所表示的这些工具你们见过吗?(农村用的工具,师课件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理解“山旮旯”(顺势介绍花山就是山旮旯里的一个小村庄)
理解“夜以继日”:读着这个词,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能不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理解“凉一凉”,注意读音,把热的东西放一会儿,使降温。
(3)齐读词语
2、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能不能分别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板书:请碾米、送茶水、帮推碾)
1、从这三件事,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主席?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把这句话补充完整。(课件:这真是一位 的主席啊!)
2、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我们到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交流交流吧。(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并通过抓关键词,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方法进行体会,在句子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3、把你勾画的句子和批注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4、全班交流
预设:
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①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②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上,你也许又有了新的感动?(皱了皱眉、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严肃)在香烟拿起又放下的一刹那,主席想到了什么?
③交流感悟读:宁愿舍弃休息,也得让群众吃上饭。读——
操劳着国家大事的同时更是将百姓起居放在心头,读——
这就是主席,关心群众的好主席。
(2)“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①谁还找到了其他的句子?
②出示句子
③体会到什么?
④一位关心群众的好主席,一个慈祥的长者。读——
(中间学生若讲到别的句子,老师适当点评)
(3)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①出示句子: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为什么这样的句子也能让你感动?
②生答:这筒茶叶是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好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抓住:“转了好几道手”“才”“一直没舍得喝”理解)
③师:自己都没舍得喝,为什么却这么慷慨地给了群众?
④出示“主席说……特殊位置上了。”
此时让我们来聆听主席的这番教导,也许我们就能明白了。(指生读)
⑤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
a、主席认为他们的队伍正是由千千万万的群众组成,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这支雄师。(吃的穿的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所以给点茶叶算什么)
b主席认为:我们的革命为的是让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那么这筒茶叶又有什么舍不得呢?(是啊,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
c、他一直没有把自己放在特殊的位置,他认为他只是——?(普通的百姓、为人民的公仆)
⑥让我们再来看看这茶叶,这还是普通的茶叶吗?它代表着——?
(代表着毛主席对群众的一份爱、一份关心、体贴)
⑦这就是主席,一个关心群众体贴群众的好主席,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语重心长的话。(男生读)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主席的教诲(女生读)
(4)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
①一个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的主席让我们感动,文中主席的哪些一言一行还引发了你深深的感动?
②预设:
a.“从舀了两碗茶水”看出主席一点都没摆架子。(评:是啊!细小的动作)
b.“从你们俩歇会儿吧”看出主席十分的关心那位母女。(评:简简单单的话语)
c.“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看出主席平日里也要经常干这活。
(板书:深入群众)
③让我们结合文字,看看插图,此时印入你脑海的是什么?(主席慈祥的笑容、亲切的交谈,熟练的动作……)
④让我们把这样的一幕深深地记在心头,读——
⑤孩子们,周围的群众看着推碾子的主席,也许心中有很多的话想说,如果你也在这人群中,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指生交流。
⑥啊,其中的一位老人细细端详后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出示句子“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指生读)
这里老师有个小小的疑问了,这位老人他见过主席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为什么老人会说出这样的话。
⑦其实不止这位老人整个花山人都不知道他就是毛泽东主席。老师这里有份小小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到阜平县城南庄,听取了各军区首长做军事情况汇报,并对军区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因敌机轰炸城南庄,5月18日,毛泽东移住花山,在花山,主席只住了9天。这9天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不忘关心花山人民。而周围的群众只知道有个平易近人的首长曾跟他们一起生活了9天。
⑧看了这份资料,我想你们心中又有了不少感动吧,那么就把你的感动融入到课文朗读中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⑨仅仅九天,他就在花山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让我们深深记住:(毛主席在花山)
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毛泽东的生活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对于日后我们写人物的文章有什么值得借鉴和模仿的地方?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写得详细。因为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中心。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3)抓住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将事情写具体,体现人物品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有关毛泽东的其他文章
3.小练笔: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自己所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