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狼牙山五壮士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战争年代中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时期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资料来加深理解。使学生快速地走进文本。
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合探、全班合探,为基本教学形式。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我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例如,让小组内成员,自己选择小组合探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内容。汇报时有小组长来组织等,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
1.通过朗读、讨论,认识五壮士在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英勇豪迈,体会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2.带着对五壮士的无限崇敬之情,重音鲜明、节奏有变化地朗读课文四、五部分,提高朗读水平。理解巩固课文的重点词语,进行句子训练。
3.了解四、五部分是通过详写五壮士的神情、动作、语言来表现五壮士的英勇豪迈的。
理解描写五壮士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理解描写五壮士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一、重点回顾,选择学法。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将课文分为了五部分,分别是——生齐说(见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选择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他们的英雄本色和壮士豪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 狼牙山五壮士》。今天你想学什么?
预设(1)什么称为“壮士”?
(2)他们有怎样的情怀?
2、你想选择怎样的学习方法?
预设:表演法、赛读法、读、思、议法等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学生提问: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对呀,我突然想到何不就以这一“壮”字来组织教学呢?找“壮”称、观“壮”行、品“壮”语。并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这样才是生本课堂呀!
二、以悟促读,以练激情。
(一) 学习“顶峰歼敌”。(各小组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解决导入时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
1、小组汇报、评价。
2.师:五壮士最令你感动的举动是什么?(石头砸)
3.(出示幻灯)这幅插图描绘的就是五壮士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壮烈一幕。
4.思考:课文是怎样把“石头砸”写详细的?哪些词句令你感动?
(交流)① 猛地举起
② “同志们,用石头砸!” (个别读→评(大声、重音)→师范读一齐读)
③ 句子对比;
(1)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向敌人头上砸去。
(2)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
(自由读→比较不同→书上为什么用第一句)
④他们的决心是什么?中国人民的仇恨是什么?
⑤两个“带着”的好处。
⑥指导朗读;自由读→个别读→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作停顿,“砸”念重音)→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悟结合。情感性课文的教学,应将“读”进行到底。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相融,促成情感熏陶和能力发展。如“石头像雹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石头砸出去时又快、又多、又狠。边读边体会五壮士对敌人的憎恨。
(二)学习“英勇跳崖”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汇报,(学生表演跳崖片段)评价。
3、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4、师:请同学们模仿“石头像……带着……带着……”这句话,从课文中找依据,用“带着……带着……”试写在书上一句话。
5.(汇报交流)
①“胜利的喜悦”
②“对敌人的憎恨”
③“对党的热爱”
6.分角色再读4——9自然段。
设计意图:文道统一。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例如:用两个“带着”去体悟,五壮士跳崖时的情怀。情景的渲染。借助音像,直观创设一个最易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情景。借助语言熏染,架设一座通向情感共鸣的桥梁。
三、总结全文,展示学法。
1、生说收获或感受。
2、师总结写法和学法。(点明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补充阅读,激情励志
(课件呈现: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五壮士的后续信息。)
设计意图: 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板书设计:
22、狼牙山五壮士
英勇跳崖
顶峰歼敌 胜利的喜悦
选择绝路 对日寇的憎恨
诱敌上山 对党的热爱
接受任务 气壮山河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将课文分为了五部分,分别是——生齐说(见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选择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师: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有2幅画面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通过这两幅画面,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他们的英雄本色和壮士豪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 狼牙山五壮士》。今天你想学什么?
预设(1)什么称为“壮士”?
(2)他们有怎样的情怀?
2、你想选择怎样的学习方法?
师:用心默读4、5自然段,思考:在顶峰歼敌的战斗中,写得最详细的,五壮士最令你感动的举动是什么?
生:用石头砸。
师:(课件出示“五壮士用石头砸”的画面)这就是五壮士用石头砸敌人的画面。
师:用括号把这幅画面括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得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师:找得很准,念得也很准,多音字 磨盘的磨读第四声(齐读)。
师: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这一段,课文是怎样把用石头砸写详细的,哪些词句最让你感动?
生:我认为从动作上。
师:我们一起圈一圈。
(拧,抢,夺,插,举,砸)
师:除了抓动作,还抓住了什么?“同志们!用石头砸!”这是五壮士的语言,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坚决吗?有力吗?他一定抓住了感叹号在读!谁再来试一试。(生读)
师范读,生跟读。
师:这段文字就是抓住了五壮士的动作和语言,把五壮士砸敌人写具体的。哪些词句令你感动?
生: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师:为什么?
生:动作很快。
生2:五壮士决心很坚定,力度大,有两个带着。
师:非常好,你关注了两个“带着”。同学们,这儿有两个句子:
(课件出示比较句子:1、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2、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
师:哪一句使你更感动,为什么?
生1:第一句。
生2:带着仇恨。
师:你读出了憎恨。
师引导:第一句里面还有一个比喻。
生:石头像雹子一样,很多,快。
师:读出了速度。还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石头既多又密,还很有力。)
师小结:同学们,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猛地举起一块块磨盘大的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此时五壮士的决心是什么?
生:保全主力。
生:胜利完成任务。
师:那中国人民的仇恨又是什么?
生:仇恨日本鬼子。
师:这是中国人民的仇恨之一。
生:仇恨日本鬼子的无法无边。
师:是啊,仇恨的就是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请看文字。
(课件出示资料:日本侵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仅1943年对晋察冀边区北县区进行的三个月“秋季大扫荡”中,就残杀百姓6674人,烧毁房屋54779间,抢掠食物2934万斤,抢夺耕畜19300余头……)
师:读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我相信你一定有话要说,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生:可恶!
生:太放肆了。
师:日本人在咱们的国土上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简直禽兽不如。我想五壮士也一定想到了这些,于是怒火在他们心中燃烧,他们决心用最原始的武器——石头。与敌人血战到底,向敌人讨还血债。这些句子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五壮士对日寇的憎恨和他们坚强的决心。(自由练读、大声地练读、反复读。)
交流:朗读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个别读)指导:
师:用你的朗读来体现壮士的决心。你读的很正确,但不够有力。怎样才能体现砸的快。两个“带着”那个更激昂。在“砸”前停顿,吸足力量,才能将敌人砸得稀八烂。
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这才是英雄本色,这才是壮士情怀,这句中用两个“带着”不仅把句子写具体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五壮士的决心。英勇顽强、血战到底,这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
四、学第五段,以练激情:
师:五壮士砸完了最后一块石头,打完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屹立在狼牙山顶峰。于是狼牙山上最能体现五壮士英雄本色和壮士情怀的一幕出现了,让我们用心聆听。
(师配乐范读“英勇跳崖”。课件出示6、7自然段。)
师:带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想一想五壮士是带着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跳崖的?体会到以后写在书上。(填空)
(课件出示: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把你体会到的一种情感说说。
生:填带着“胜利的喜悦”
师: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读时,要读出五壮士地深深眷恋。——齐读。
师:五壮士明明要牺牲了,为什么还要带着“胜利的喜悦”从哪个句子体会到的?
生:掩护了群众。
师:五壮士明明知道自己就要牺牲了,为什么还要露出胜利的喜悦?
生:因为他们完成了任务。
师:胜利得完成了掩护任务。这就是英雄本色,这就是壮士情怀呀!
师:这句怎么读,读的时候咱们要轻柔一些,舒缓一些。要表现出五壮士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深深眷恋。(齐读“五位壮士-”)
(板书:胜利的喜悦。)
师:你还体会到了五壮士带着什么情感?
生:对敌人的憎恨。从那句体会到的?
生2:把敌人的枪砸烂了。
师:这枪是从日寇手里夺来的!如果这枪是我们自己的,你认为枪砸还是不砸?
生:砸。不能把枪留给日寇。
师:听明白了吗!因为不能把枪留给日寇。不能让日寇拿着这些枪再来伤害我们。所以这枪不管是谁的,都要砸。这就是英雄本色,壮士情怀。(读砸抢、砸的在有力一些)还从哪体会到了?哪句话?
生:还回头望望。
师:望望日寇——上当了。
生2:从两句口号看出来。尤其是第一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师:可以看出对日寇憎恨。
(板书:对日寇憎恨。)
师:从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五壮士还带着什么情感?
生:这是对党的热爱。
师:从那体会到的。
生:从五壮士的口号,我们一起再读。那句体现了对党的热爱,读。哪句体现了对日寇的憎恨,读
(板书:对党的热爱)
师:结合板书,所以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胜利的喜悦),带着——(对日寇的憎恨),带着——(对党的热爱)(生说),昂首挺胸,相继跳崖。五壮士用他们的壮举,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是不可侵犯的。所以文章结尾用了这样的语句,深情地读: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重复最后一句)
师:同学们,深情诵读是一种缅怀,用电影来记录也是一种缅怀。让我们再来一瞻仰五壮士的壮举吧。
(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电影片段)——再次激发情感。
师:想说什么?
生:坚强不屈是中国人的本色。
师:相信大家一定被五壮士跳崖的情怀所感动。
小结:师:五壮士跳崖时,带着——(胜利的喜悦),带着——(对日寇的憎恨),带着——(对党的热爱)。那就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诵读,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
(诵读第6自然段,达成情感共鸣)
师:在欢庆祖国60岁生日的时候,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怀念这些英雄。最后让我们一起用心凝望屏幕,用心铭刻英雄的壮举和铭记这些英雄的名字。
(课件呈现:五壮士的后续信息。)
——再次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崇敬和怀念。激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 马宝玉,蔚县下元皂村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9月在易县狼牙山掩护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转移的战斗中,宁死不屈,毅然跳崖,壮烈牺牲,年仅21岁。
胡福林、胡福才,河北岩县人,他们是叔侄关系。胡福林是叔,、胡福才是侄子。1941年9月在易县狼牙山掩护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转移的战斗中,宁死不屈,毅然跳崖,壮烈牺牲。
宋学义,河南沁阳市北孔村人,1941年9月在易县狼牙山掩护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转移的战斗中,宁死不屈,跳崖后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葛振林,1917年8月生于河北曲阳。1933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9月在易县狼牙山掩护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转移的战斗中,宁死不屈,跳崖后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授予马宝玉、胡福林、胡福才3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授予宋学义、葛振林“勇敢顽强”勋章。
在五壮士坚守的棋盘陀主峰峰顶建立了纪念塔,塔为五角星,共五层,高十余米。塔的正面有聂荣臻手书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红色大字。
1971年,宋学义,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2005年,葛振林,老人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
巍巍狼牙山,滔滔易水河,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历史见证!
中华民族,为有这样的英雄儿女而骄傲!
铭记英雄,缅怀英雄,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