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慈母情深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部分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通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一、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1.诗歌铺垫。(背景音乐《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到慈母,老师想起一幅画,在昏暗的油灯下,一位母亲在穿针引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由这幅画你们想到了什么? ( 齐诵《游子吟》)
2.文眼导课。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慈母浓浓的情,暖暖的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课题。老师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 “情深” 这两个字,那“慈母情”到底有多深,到底深几许呢?下面我们跟随作者走进一位普通的母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慈母情深的?
2.梳理大意。
三、研读课文,感悟深情。
(一)自读自悟,用心批注。
作者围绕买书这件事,是怎样表达慈母情深的?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仔细体会,并在句子旁边用简短的词语加批注。(时间:3分钟)
(二)研读悟情,体会深情。
1.走近母亲,感悟形象。
★预设(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①谈感受(抓住关键词“吃惊地、背直起来、眼神疲惫”谈体会)指导读
②这句话很有特点,三次提到我的母亲,而且放到句末,我们平时会怎么写?出示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③男女生比较读。看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
总结:是啊,同样的内容,调整一下句式,感受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啊!
④大家再看,这分明就是一首小诗啊!齐读。(课件点击:变成诗的形式)
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
⑤师生合作对比读。
过渡: 我们看这样疲惫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呢?
2.初识环境,营造氛围。
课件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① 指名读(1生)怎么读好这句话? “震耳欲聋” “七八十台”点击变色,指名读,齐读。
② 我们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亲身感受一下吧!
③ 拓展材料。 (课件“工作环境的内容”)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地方。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心里压抑。不足二百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火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出来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毡絮如同漫漫的雪花,在母亲们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而她们不得不一个个戴着口罩。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④ 亲眼看到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有什么话说?
总结:是啊,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渐渐地,母亲的背弯曲了,不再健康挺直;皮肤粗糙了,不再白皙、细嫩;眼神也疲惫不堪,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看到这一切,作者怎能不鼻子一酸呢?这是何等的慈母情深啊!(指课题)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这句话! 课件再次出示:(诗行形式)
过渡:你还找到了哪句话?我们继续交流。
3.再次走近母亲。
★预设(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①谈体会(关键词“立刻、一连串动作”),(相机点击课件“立刻”变色),板书:辛劳
如果说刚才那句话是慢镜头,这句话就应是——快镜头,这个快镜头让我们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吧!两生读、齐读。
②减字对比读。
③拓展材料:母亲这样争分夺秒地工作,她真的不累,不需要休息吗?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
(课件:补充材料)
我以为母亲天生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其实,母亲累垮很多次。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好几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的挣扎起来,又去上班··· ···
总结:孩子们,你们看母亲这哪是在工作,简直是在拼命啊!母亲这样拼命工作就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我们五个孩子,这又是何等的慈母情深啊!(指课题)
四、升华情感,读写联动
(一)体会母爱,升华情感
1.就是这样一位拼命工作、不辞劳苦的母亲,听说“我”要买书时,当母亲那个同事阻止她给“我”钱时,母亲却—— 齐读
课件出示: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对那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补充资料: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我们来看这段资料,课件出示:
母亲是个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街道小厂上班,一个月拼命工作,得来27元工资。分到30天,平均每天0.9元,我们兄弟五个,加上母亲6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为0.15元,而一元五角就相当于我家一个人10天的基本生活费。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3.从几个数字看,当时母亲家境非常——生1:贫寒,生2:贫穷; (板书: 贫寒)
4.家境如此贫寒的母亲,却不顾那个同事的劝阻,毅然将钱塞到我手里了,再读这句话——从妈妈的动作、语言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5.现在我紧紧攥着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这分明是母亲的——(心血、汗水、希望……)
6.千言万语凝成一个字那就是——爱 (板书: 爱)
总结:这真是“慈母情深深几许,爱在心头终不悔”啊!
(二)提供范式,读写联动。
1.读写联动。
看着母亲又开始忙碌地工作,拿着母亲塞过来的饱含爱与希望的一元五角钱,“我”——出示: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齐读此句)后面的省略号里包含了作者的万千思绪,假如你就是作者,此刻你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写在读写纸上)
看着母亲又开始忙碌地工作,拿着母亲塞过来的一元五角钱。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对母亲说:“母亲, ;母亲, ;母亲, ……”最后,我决定把母亲辛辛苦苦挣下的这一元五角钱为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
2.品读交流。
五、总结写法,再次练笔。
1.简介作者。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当代著名文学家——梁晓声(板书)。他有一个辛酸的童年,但幸运的是他拥有世间最深沉的母爱。正是母亲那博大、深沉的爱,时时给他力量,催他奋进,后来他成了一名大作家。所以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再读课题)。
2.总结写法。作者梁晓声抓住母亲给我钱买书这件小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慈爱、坚强、任劳任怨的慈母形象。
3.述说母爱。
此时此刻,我想大家会很自然地想起自己的妈妈,你有一个怎样的妈妈?妈妈为你做过的什么事也让你鼻子一酸,让你心头为之一颤? 课件出示:温馨画面,背景音乐
4.再次联动。那就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下想对妈妈说的话吧——(提供范式)(写在读写纸上)
课件出示:可以给妈妈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可以写一张温情卡,送上对妈妈的祝福;可以写几句小诗,表达对妈妈的感恩……
【我的心里话】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我想对您说: , , , 。
【温情卡】
温情留言卡(记录对妈妈的祝福)
, 。
【感恩之花】(写几句小诗,表达对妈妈的感恩)
, , ,
5.交流写话。
六、总结延伸,拓展阅读。
1.总结。是啊!孩子们,我们每天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关爱,尽情地享受着如山的父爱,似水的母爱,沐浴在爱的长河中,多么幸福啊!课件:感恩老师想--大家在尽情享受爱的同时,我们也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从今天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自己的爸爸妈妈,好吗?
2.拓展。老师建议读梁晓声的原著《母亲》。(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结束本课教学)
附板书设计: 18 慈母情深
辛劳 贫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