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中访友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课文简析】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 “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设计理念】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的散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本篇课文,应注意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带领学生在阅读文字中走进大自然,领略美景,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二是学习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俯身凝望、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邀”等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方法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模仿写话。
六年级学生对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表达方法及运用已经有一定的掌握了,有较强的朗读水平,感情比较丰富,对本课的学习应该不难。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学习生字新词。
1. 同学们好,唐代有位诗人贾岛写过一首诗——《寻隐者不遇》。(一起背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的名士。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是著名诗人李汉荣的散文,叫——(出示课件,齐读课题:山中访友)。预习课文了吗?
2. 老师检查一下生字词的预习情况。谁来领读?小老师领读一遍,其他同学跟读两遍。(出示课件:清爽、俯身、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邀)
3. 课文中“邀”字还没组成词语,谁来给它找个伴?
4. 带点的是我们这一课的生字,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出错?给大家提醒一下。(瀑:暴雨倾盆地下;蕴:草字头,好东西藏在草堆下;别把下面部分左边绞丝旁写成三点水。)
5.将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一个字在课文后小生字表旁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设计理念:对于六年级学生,自学生字已经有较强的能力了,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找到生字的书写注意事宜,让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开发思维,感受中国汉字的无穷魅力。】
二、整体感知,初探朋友真情。
过渡语:字写得不错。我们现在就随作者到山中访友。
1. 出发啦!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指名说)我们来看看作者心情如何。(出示课件)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指名读)作者心情是怎样的?(指名说)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好一个“撞”字,简直是沐浴风中啊。从这些语句你还能想到哪些四字词语?(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2. 作者究竟要访问的是哪些朋友呢?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朗读课文其余部分,圈出这些朋友的名字。(巡视找到朗读好、认真圈画的同学)
3. 同学们读得很用心。谁来说出山中朋友的名字?(指名说)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到了一路的美景(板书点出“景”)。这样说来,他的这次出行其实是“进山观景”,可为什么要说成“山中访友”呢?(板书点出“友”)(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山中的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
4. 原来,山中的一切都成了作者情真意切的朋友,那文中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作者和山中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犹如文字浅显易懂,却富有童话色彩,浪漫、优美,学生对于主要内容应该能较好第把握,教师需要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那座“山”,感受山中自然景物对“我”的“友情”,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并学习通过具体语言抒发真挚感情的方法。】
三、精读感悟,品味景美情真
板块一:感受桥的守侯
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个老朋友。谁来给大家读读这一段?(出示第 3自然段和课文插图古桥,指一生读。)
在作者眼里,老桥是一位——(生:德高望重的老人)
3. 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吗?(道德高尚、名望很大。)为什么把老桥比作德高望重的老人呢?你从这段话中哪个词语能体会到?、老桥和老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 弓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师小结、过渡:作者把长期以来默默为人们服务的老桥比作了德高望重的老人,由老桥联想到了老人,运用的表达方法多么恰当啊!接下来让我们体会作者用词之妙。
4. 比较研读
一般写景的文章都将看到的景物用第三人称来表示,如果把本文段中的第二人称都改为第三人称,读了以后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以这组句子为例,你们自己读读来对比一下。
出示课件:(原文)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改后)啊,老桥犹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生:用第二人称好像是跟古桥面对面说话,倍感亲切与热情。)我们在习作中有时候也可以适当运用这种表达方法。
这段话写出了作者对古桥的热情与亲切,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谁来跟
老师合作读?
老师引导读:
历经风风雨雨、饱受沧桑的老桥默默地奉献着,这弓腰俯身成了他永远的姿
势。望着老桥,你的心里充满了什么情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合作读好这文段的精彩句子。
当作者再次来到他面前,发出由衷的感叹: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十年过去了,老桥风采依然——个别读“你把多少人马……依然如旧。”(提示语速稍慢)
三十年过去了,老桥还坚守岗位——个别读“你把多少人马……依然如旧。”
五十年过去了,老桥越来越苍老了——女同学读“你把多少人马……依然如旧。”
一百年过去了,老桥仍然无怨无悔——男同学读“你把多少人马……依然如旧。”
几百年过去了,事过境迁,老桥却依然如旧——齐读“你把多少人马……依然如旧。”
几百年了,老桥身上渡过了多少人马,身下流过了多少河水,也许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不辞辛劳、任劳任怨,真不愧是——德高望重。
【设计理念:板块一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在对比读、男女轮流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语句短,不难读,但很难读出问道,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于抒发情感上表现得很腼腆,因此,这样读起来让他们自然陶醉,投入到课文中。开始是通过“德高望重”一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后来是通过理解句子意思来归纳成词语,让学生的词语积累得以运用。】
板块二:感受树的凝望
1. 告别了在这涧水上默默守侯的老桥,作者还拜访了哪些朋友?
2. 出示: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3. 你们知道什么是“知己”吗?(指名说)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的知己有哪些?(树、鸟儿、露珠)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4. 这片树林,还有那可爱的鸟儿,圆圆的露珠,作者是多么熟悉啊!
他们都是作者的知己,遇到高兴的事,作者会——对他们说;遇到难过的事,作者也会——对他们说讲。
你猜想一下,当作者的文章又一次发表时,跑进树林,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示范:你好,李汉荣,好久不见啦?)
当作者找不到写作灵感时,跑进树林,又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作者:
这些朋友跟作者不仅眼神在交流,更有心灵的交流,他们静静地听着,好像
对作者说些什么呢?
树/鸟儿/露珠: (恭喜你……!)
是啊,作者对树倾诉着烦恼,表达着快乐,树能理解他所有的语言,能读懂他所有的心情,会安慰他、关心他,真不愧是——知己啊。
5. (音乐起)我靠在一棵树上,不禁陷入遐想,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范读: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你感觉到了什么?(指名说)你变成一棵树,请把你变化的过程告诉大家。(生说自己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慢慢的)
你感觉到了什么?(指名说)请你也把你变化的过程告诉大家。(这种变化还是静静的)
小结:多么奇特的想象啊,作者居然成了树!请同学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跟作者一起来变身。谁先来?(指名留空读——两人)作者与树融为一体了!让我们再次享受这奇妙的变化吧!——留空背诵
6. 多么奇妙的语言,就在人变树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树为人友,人为树友”的奇妙境界!其实,在每次的拜访中,和作者融为一体的又何止是树呢?比如那圆圆的露珠。(出示课件)请大家读读我的想象。
露珠也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我的身体慢慢地缩小,变轻,在翠绿的树叶上来回滚动。(出示课件,音乐起)同学们,树林中还有许多可爱的朋友,让我们也和这些山中的伙伴成为知己,想象着和他们融为一体,来,就在第四自然段往上的空白处写一写。(学生写)
出示: 也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静静地,仿佛自己 。我的身体 。
(指名读出来自己的想象)
7. 多么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童话般的世界;多么神奇的语言,大自然中的一切仿佛都成了我们的知己。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第四自然段后写出如此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段话再多读几遍。
只因我们心中有情,所以万物皆有情啊!(板书:情)这样,作者进山观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设计理念:板块二的教学主要是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设计品读重点词语,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其意思,更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那份魔力,对于人类是如此的奇妙。对于自然段的续写,更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展示,也使教与学更有趣味。】
四、总结课文,拓展升华文本
1.小结:今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山中访友,感受到了一份情真意切,也学习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联想、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如果有机会,我妈将去探访山中的其他朋友。德国作家歌德在诠释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启迪人们是这样说的——(学生齐读)“她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她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她,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能以一颗真挚的童心去呵护、关爱她,那么她就永远是我们的朋友。愿我们做大自然永远的朋友。
2. 推荐书目
3.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部分;
(2)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摘录下来。
【设计理念:本节课上,老师运用大量优美而易懂的语言进行过渡、衔接、小结、点评等,与课文特色很相符,对于六年级学生,这也是一种吸引,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向往,激发他们对汉语言运用的研究兴趣。】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