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 蜡烛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3* 蜡烛

  • 格式:  PPT
  • 大小:  648K    10张
  • 时间:  2015-02

《蜡烛》ppt课件(10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蜡烛》ppt课件(10页)
蜡烛
西蒙诺夫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文学常识
自主学习: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前的广场
人物: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1、找出主人公,找出令你感动的片段,
2、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外貌、动作(跪,爬)描写
合作探究:
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
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
3.像安葬亲人一样安葬烈士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
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
找出主旨句。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及主旨句的含义
3、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最崇高、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的,是最美好的感情。
末段
1、她仇恨侵略者,渴望和平。
2、看到苏联红军牺牲在南斯拉夫土地上,满怀沉痛和敬意。她冒着生命危险安葬烈士,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二、朗读第29段的末句,揣摩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补充说明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一、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重点语句理解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及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文章再次点出结婚喜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原句没说出真名,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朗读第43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