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 蜡烛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3* 蜡烛

  • 格式:  PPTX
  • 大小:  1.63M    22张
  • 时间:  2015-02

《蜡烛》pptx课件(22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蜡烛》pptx课件(22页)《蜡烛》pptx课件(22页)
蜡烛
西蒙诺夫
目标
导入
字词
通讯
结构
语言
小结
作者
练习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
《蜡烛》。
教学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3、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课文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文背景:
贝尔格莱德战役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文学常识
揣 ( ) 瓦砾 ( ) 地窖 ( ) 城堡 ( ) 迫击炮( )
腋窝( ) 柯 ( )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颤巍巍:
匍匐:
烧灼:
瓦砾:
鞠躬 ( )
拂晓
注音与析词
chuāi

jiào
bǎo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抖动摇晃(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动作)。
Pú fú 爬行。
烧、烫,使烫伤。
破碎的砖头瓦片。
pǎi
jū gōng
(fuó xiǎo)
自主学习: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写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安葬苏联士兵的事
2、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1、找出主人公找出令你感动的片段,
2、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外貌、动作描写
合作探究:
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
合作探究一: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
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
3.像安葬亲人一样安葬烈士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
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
找出主旨句。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及主旨句的含义
3、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最崇高、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的,是最美好的感情
合作探究二:
末段
1、她仇恨侵略者,渴望和平。
2、看到苏联红军牺牲在南斯拉夫土地上,满怀沉痛和敬意。他冒着生命危险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老妇人的动作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年老体衰
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主旨句:结尾两句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二、朗读第29段的末句,揣摩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补充说明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一、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有效训练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及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文章再次点出结婚喜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原句没说出真名,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朗读第43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小 结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拓展延伸
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百字。
思考提示:
1、老妇人为什么不 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
(课后作业)
3、为何炮弹打不住他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祈祷:
和平、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