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28页)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新闻两则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新闻的特征:
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3.准确性:语言简明扼要。
什么是新闻?
又称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
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
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
价值的事实。
什么是消息:
注意:
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毛泽东诗歌作品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请给下面褐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检查预习
阻遏( )
芜湖( )
荻港( )
溃退( )
歼灭( )
绥靖( )( )
高屋建瓴( )
气势磅礴( )( )
è
wú
dí
kuì
jiān
suí
jìng
líng
páng
bó
锐不可当( )
dāng
杜聿明( )
yù
阌( )乡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负隅顽抗
气势磅礴
阻遏
溃退
锐不可当 绥靖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隅,角落。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止
——败退。“溃”,溃败。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安抚,平定。
历史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毛泽东汇总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记叙六要素
2.根据第4题结合课文思考: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
内容,看什么? 要比较详细的了解新闻的内容,看
什么? 要更为细致的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什么?
3.文章主体分为几个层次,写出各层内容?
4、这则新闻开头,小体字部分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6.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吗?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原因:
经过与结果:
西路军 三十五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上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4、了解新闻的结构
一、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二、导语: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三、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五、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2.根据第4题结合课文思考: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什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要比较详细的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什么?
(导语:第1句、第2句)
要更为细致的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什么?
(主体:第3句到第17句.)
3.文章主体分为几个层次,写出各层内容?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4、这则新闻开头,小体字部分有什么作用?
小体字部分属于新闻的 “电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5、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军,文势也涌起高潮。
9、题目中“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有什么作用?
是实数。既交待了渡江部队的数量,又体现出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10、“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当时尚未解放 。去掉不行,语言不准确。
文章结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毛泽东
1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南阳
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
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
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导语为“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其余部分为主体。
12、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1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
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
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
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1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作业:学写新闻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一小题: ②句好。
因为:“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且文字简洁有力。
“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揣摩语言
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只是一般交代了时间,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小结: 可见这则新闻的语言用词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另外还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益得彰(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各有妙处。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