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格式:  PPT
  • 大小:  3.04M    63张
  • 时间:  2015-0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ppt课件(63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ppt课件(63页)《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ppt课件(63页)《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ppt课件(63页)《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ppt课件(63页)
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两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新闻两则
毛 泽 东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背景介绍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新闻的有关知识:
◇新闻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真、快、简)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头一两 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是指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新闻结尾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其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标题
标题
主体
导语
标题
导语
导语
导语
主体
主体
主体
主体
导语
芜湖 荻港 溃退 歼灭 管辖

崭新 噙着 永载史册 琛 鄂

豫 绥靖 阻遏 泄气 上当

锐不可当 要塞 瓶塞 阻塞 堵塞


kuì
jiān
xiá
chēn
qín
zhăn
zài
词语识记
è

suí
è
xiè
dàng
dāng
sài
sāi

sāi
横___长江 锐不可___

百年___桑 举世___目

一国两___ 循____渐___
词语识记
填词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地点:
人物:
时间发生的原因: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
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
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
广大南岸阵地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问:从文章中找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用一句话或一句短语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例:
一代白衣名将终退役 从此莫伦特斯变传说
问:从文章里找出能概括以上内容的两句话。
导语:用几句话或者是一小段话,简要、概括地要把报道内容的梗概,在开头部分告诉人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问题探讨
1.说说导语从那几个方面概括全文?
渡江概况
渡江区域
战役全局
议论句(分析原因)
承上启下句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主 体 部 分
解放军渡江情况:
1、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主体:用一大段话或是几段话,较具体地、较翔实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
2.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具体描述
渡江战况
中路军:
首战告捷
西路军:
锐不可当
东路军:
英勇突破
问:三路军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来安排?
1、“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 4月 22日 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
3.找出敌溃我胜原因的句子。
一方面,……另一方面,……
我军:英勇善战,士气高涨
敌军:不得民心,毫无斗志
思考
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4.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的词语。
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战况,歌颂了我军的 ,嘲笑了敌军的 ,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课文总结
英勇善战
溃不成军、毫无斗志
探究质疑
1.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3.为什么把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写,后写东路?
真实性
及时性
时间顺序 、事件本身的特点
小知识:电头
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1、在报道的开头
2、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3、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时间
练习:分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电头所含的信息量
参考:[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中”新华社“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来源;”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日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企图依靠长江天险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背景链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二.第三野战军于同日晨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著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在北平的毛泽东喜闻南京解放.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欣然写道: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思 考 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听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 大军的渡江情况。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万)
(30万)
(35万)
九江
各路军渡江情况:
安庆-芜湖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20日夜
到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
到22日22时
30万
35万
35万
30万
三分之二
大部分
繁昌等地
贵池等地
扬中等地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质疑析疑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泰坦尼克号遇难
[合众国际社伦敦1912年4月20日电]北大西洋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不会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后载着一千多人沉入大海。
午夜时分,该船与一座冰山正面相撞,享有盛誉的防水船却无济于事。事故发生时,泰坦尼克号正在以21海里的时速在有冰海域快速前进——有人也许会说是在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前进着。数小时后,这艘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船在乐队若无其事的伴奏声中从海面上消失了。
五天前,当这艘船驶离英格兰的南安普敦开始它开往纽约的处女航时,船上大约有2340名乘客和船员。在事故中大约有1595人遇难。只有745人得救,其中很多是妇女和儿童。如果船上的救生船不是只够一半的人使用的话,得救的人会更多。有两只满载从泰坦尼克号逃下来的人的救生船被泰坦尼克号下沉时形成的漩涡卷进海底。
显然,大多数乘客没有意识到出事。船与冰山相撞时,轮船只是稍稍颤动了一下,没有激烈的颠簸。一开始,乘客们对此并没在意,他们仍在舱内穿衣服,准备去吃饭。
阿奇博尔德·格雷西上校可能是在泰坦号上等到最后而又幸存下来的惟一的人。“我费劲地抓到铜栏杆,”他说道,“抓住后我就拼命不放。船下沉时,我在水中旋转起来,好像转个没完。后来我露出水面,看见海面上一大片乱七八糟的残骸。”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上校就不如他幸运了。一位幸存者看见他勇敢地帮助他的新婚妻子上了救生船,点支烟后,他又帮助其他妇女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却随船沉没了。船长也沉没了。船上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妻子拒绝援救,她们在船上与丈夫手拉着手,随着泰坦尼克号沉入大海。
语言品味:
1、认真思考讨论“研讨与练习三”中1、2题,然后在全文中举例说明:
2、 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毛泽东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听读,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
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把握全文内容,划分全文层次
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子。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
真实性:
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
日下午弃城南逃。
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及时性:
准确性: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一小题: ②句好。
因为:“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