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ppt课件(39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新闻两则
读一读
生字、生词
芜湖
荻港
溃退
督战
要塞
阻遏
阌乡
绥靖区
鄂豫区
宋希濂
杜聿明
锐不可当
wú
dí
kuì
dū
sài
è
wén
suí jìng
è yù
lián
yù
dāng
解词
锐不可当:
锋利无边,不可抵挡。
业已:
绥靖:
已经
安抚、平定
多音字
当
dāng
dàng
塞
sài
sāi
sè
当真
当权
塞外
瓶塞
敷衍塞责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一、文体知识
★新闻: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时效性
简洁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二、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引标、主标、副标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辅助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
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新闻六要素
背景材料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
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
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
课文结构分析
请找出文章导语部分
并分析其作用
导语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的?
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第二层与第一层
第三层与第二层
时间上:
渡江部队:
内容上:
质疑析疑
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四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在新闻的主体里,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巧妙而自然地从“西面”转到“东面”。
3、主体分述三路情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主体分述三路情况,三路三个层次,从上题的分析中可看到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麽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标题:
(第1、2两句)
(剩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
导语:
渡江概况
(从四个方
面概括)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重点)
东路军战绩辉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战役全局
课文结构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且文字简洁有力。
“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揣摩语言
上句只交代了我军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哪些区,下句用“整天激战”、“歼灭”、“击溃”等词突出战斗的艰巨,表现我军的英勇无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东路军已战胜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封锁长江。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拓展延伸
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标题
导语: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主体:
“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背景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毛泽东
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
(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背景资料)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背景资料)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 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成绩主要有三项
问题研究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
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
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
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
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
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
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②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
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1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