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年级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孟子两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授课类型
新课
课标依据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一、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朗读、翻译的方法已基本掌握。但大部分学生懒惰,不记忆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因而在考试中也经常失分。对于特殊文言句式知之甚少,对文本思想意义的理解,方法技巧的掌握都很浅薄。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过程与
方法
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教学
难点
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五、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
六、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新课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自学导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2、齐读课文,加深印象。指导共同存在的朗读节奏问题及学生易错字。
傅说(不是悦)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两个shì的区别);劳其筋骨(筋下面不是助);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增);人恒过 、 衡于虑(两个héng的区别)
3、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合作精讲(一)
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也可以让学生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1、重点掌握注释中的实词。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①所以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②入 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③出 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④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4)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③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合作精讲(二)
1、赏析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研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第二段,(可自主朗读)探究问题: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学生回答后归纳: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后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例举古代圣贤事例(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合作精讲(三)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生齐答: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3、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
三、知识梳理:
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在列举几例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练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师生评议,归纳: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
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总结: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积累运用。
1、通过勾践之故事立马把学生带入文本内容。
2、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意。
3、合作精讲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和文章主题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