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格式:  DOC
  • 大小:  62K    5页
  • 时间:  2020-09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班级 小组名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能准确翻译课文,并背诵全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培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品质。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导入: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复习孟子的相关知识,然后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思想梳理: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作品介绍:《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名言
仁者无敌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诵读要求:a.读准字音; b.读出停顿; 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1)范读,注意停顿及节奏。 (2)自读,给生僻字词注音。
(3)反复读:抽读、分组读、齐读。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读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
(3)口译课文。
(4)归纳本文重点字词。
字词句式
通假释义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古今异义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一词多义
拂A、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B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发a、发育畎亩之中(动词,起,指被任用。)b发于声(动词,表现。发出)
于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C征于色(介词,在)d生于忧患(介词,由于)
而a而后作(连词,表承接)b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利a天时不如地利(形容词,有利)b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士a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b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词类活用
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被动句,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傅说于版筑之间举;被动句,被选拔)
二、合作交流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文章开头列举的哪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又想要说明什么?
【明确】六个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都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目的:说明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证明生于忧患
作用:运用了排比的句式,为下文的论证奠定了事实基础,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了中心论点。
2、作者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这三个条件是?磨练目的是什么?
【明确】内心——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磨练的益处: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段解:用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请你举一举古今中外与之同类型的事例。
【参考】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那么,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5、第二段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的,证明了什么观点?(即本文中心论点)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
正面论证: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反面论证:作者由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的磨练。
最后作者总结了全文,归纳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段解:本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延伸: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么?
商纣王无忧患意识亡国。 隋炀帝奢侈享乐无忧患意识灭国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其他例子:
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贝多芬双耳失聪,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出伟大的乐章。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思的名言警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总结归纳本课内容,并板书(见教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这个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提示:(1)课文从个人方面来谈什么观点的?(2)课文从国家方面来谈什么观点的?
【明确】(1)从个人方面——生于忧患——怎样从个人方面来一步一步分析的?
【思路】先从个人方面,从两个方面来谈:先从客观方面(例举6个例子)要经过磨练,还要有个人主观上的努力奋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才,来证明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2)从国家方面——死于安乐——怎样从个人方面来一步一步分析的?
【思路】后从国家方面,也是从两方面来谈:先从国内,后从国外,这样的国家都生活在安乐中,往往都会灭亡,进而证明了死于安乐的观点
三、达标检测
(见附页)

四、课后


五、巩固提升(独立完成后,一定要烂记于心,考试才可让自己放心。)
必做题
1、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 。人称“ ”孟子主张施行“ ”,以统一天下。《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 》《 》《 》。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 )( )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d.法家拂士( )
e.曾益( ) f.百里奚(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解释为 。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 ,解释为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 ,解释为 。
3、解释加点字。
管夷吾举于士 必先苦其心志行
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入则无法将拂士。
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二、三段。

选做题
5、疏通课文大意后,你能看出本文的体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