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下历史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教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成员,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交战双方、战役及结果
过程与方法
掌握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及影响,认识恐怖行为等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原三国同盟的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认识到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通过凡尔登战役感悟战争的残酷性,加深对大战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认识,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
【学情分析】
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关内容,教师应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即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的角度引导学生归纳;对大战的爆发,教师应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两方面引导学生归纳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对大战的进程和结果,教师应结合图片、影像资料、数据、漫画、表格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新课导入】
教师幻灯片出示《西线无战事》的宣传海报并进行介绍,或播放《西线无战事》的电影片段。
由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电影《西线无战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整个西线战争的一个小小缩影。这部影片讲述了马恩河战役前后,一群德国少年兵对战争的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主人公保尔及其同学们在老师的沙文主义思想的煽动下,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战争中后,他们才体会到战争的可怕:那里炮声轰鸣,大地震撼,血肉横飞,尸骨遍野。保尔开始怀疑过去的理想,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终于有一天,保尔爬出战壕去捕捉蝴蝶,结果被冷枪打中死亡。然而同战争相比,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线司令部的报告中写道:“西线无战事”。
教师提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深思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战的历史。
【讲授新课】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影响,然后总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垄断集团要求在政治上瓜分世界,致使殖民侵略进入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国在世界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国际力量对比的格局发生变化。
教师幻灯片出示漫画,并提出设问:
问题:在漫画中找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并说出各自的成员。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成立对世界局势有何影响?
教师总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协约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这两大军事集团成立后,疯狂扩军备战,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争危机日益严重,一场世界性战争如箭在弦。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师提出设问:
(1)在漫画中可以看出哪一地区成了战争的“火药桶”?为什么这里会充满危机?
(2)哪一事件的爆发,点燃了这一“火药桶”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5的内容进行分析解答。教师总结:
(1)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桶”的原因可从地理位置、民族关系和宗教信仰、大国争夺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地理位置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会处,控制着黑海和地中海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
民族关系、宗教
信仰
历史上,阿拉伯人、罗马人、土耳其人都曾征服过这一地区,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族杂居的局面,矛盾重重
大国争夺
19世纪以后,列强插手、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小规模战争不断,成为欧洲的“火药桶”(最主要原因)
(2)萨拉热窝事件。
教师多媒体播放萨拉热窝事件的视频片段,并提出一系列的探究问题。
问题一:萨拉热窝事件是怎么一回事?这一事件的爆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观看视频后结合教材P35的内容回答,教师总结: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味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他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击中毙命。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事件遂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问题二:普林西普的本来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他的目的达到了吗?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你如何看待他的行为?
学生讨论后回答:非但没有挽救民族危机,反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战争,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行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要分清民族反抗侵略的正义性同暗杀恐怖主义活动的区别。
问题三:有人认为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同盟国和协约国这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疯狂地扩军备战,必然会导致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萨拉热窝事件只不过是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教师总结: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教师幻灯片出示漫画,并提出设问:
问题:
(1)为什么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这场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战争爆发后,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成员有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5和P36的内容进行解答:
(1)萨拉热窝事件震动了全世界,德、奥两国把它看作战争的极好借口,决定挑起战争。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俄、英、法等国也很快参战,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爆发了。而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
(2)大战爆发后,日本为夺取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胶州湾和南太平洋的岛屿,宣布对德作战。意大利由于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矛盾,在权衡利弊后退出同盟国保持中立,1915年,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卷入战争的国家也越来越多,战争范围从欧洲扩展到亚洲和非洲。
教师出示图示理解交战双方及包括的主要国家:
教师设问: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说明了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教师讲述:在这场战争中,形成了欧洲战场、亚洲战场和非洲战场,欧洲战场是一战的主战场。
提出设问:
(1)欧洲战场形成了哪三条战线?请说出每条战线的地理位置及交战国家。
(2)从地图上看,哪一个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6和P37的内容进行回答。
教材总结:
(1)形成了西、东、南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到瑞士边境,主要是英、法对德作战;东线从波罗的海到罗马尼亚,主要是俄国对德、奥作战;南线横贯巴尔干半岛,主要是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作战。
(2)德国。德国在法、俄之间,面临着西线和东线两面作战。
教师设问:德国被协约国东西夹击,非常被动。德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教师补充:德国的战略思想是速战速决。德国计划集中兵力在西线,4至6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3个星期内打败俄国,全面结束战争。德皇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他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夸下海口:“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事实是这样的吗?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线著名的凡尔登战役。
教师简要讲述凡尔登战役的概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战役。凡尔登是通往巴黎的门户,是法军战线的中枢,德军视它是“碾碎法军的石磨”。从1916年2月至9月,德军数次向凡尔登要塞猛攻,想使“法国为了防御不得不投入一切兵力”,以致耗尽而亡。由于法军凭借大纵深防御顽强抵抗,德军终未攻克凡尔登。9月,德军攻势停止。10—12月,法军多次发动反攻,重新夺回早先失去的要塞和领土,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最终落空。这次战役异常惨烈,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该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凡尔登战役后,形势发展更有利于协约国方面,因此凡尔登战役也被一些人认为是一战的转折点。
教师过渡:除了刚才讲到的凡尔登战役,在西线,还有著名的索姆河战役等。
教师设问:学习完这些战役,你有何感受?
学生回答: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耗费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但都没有将对方打败。
教师补充:几次战役的结果,双方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且伤亡巨大。德国的实力大损,准备扭转战局的希望成为泡影。无论是前线的士兵,还是交战国的百姓,都厌倦了战争,心里只想着一个问题:战争什么时候结束?
教师幻灯片出示漫画,并提出设问:
设问:
(1)从漫画中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对战争的态度如何?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态度?
(2)这种态度在何时有了转变?分析转变的目的和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P37的内容后回答。
教师总结:
(1)大战爆发后,美国保持“中立”,乘机同交战双方做生意,大发战争财。
(2)大战接近尾声时,美国以反对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为借口,于1917年4月,对德宣战。目的: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影响: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战争形势对同盟国更为不利,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教师设问:除了美国参战外,还有哪一事件促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学生回答:俄国爆发革命并退出一战。
教师总结:这场战争经过四年的激战最后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幻灯片出示表格: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
参战国家
30多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约4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卷入人口
约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设问: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并提出设问: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损失大,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这是一场怎样性质的战争?对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一战西方列强参战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因此,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虽然,塞尔维亚反抗奥匈帝国侵略的战争,是捍卫主权和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但它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拓展思考一:在这场战争中,坦克、飞机、毒气弹、远程大炮等新式武器被应用,请分析战争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并谈一谈你的感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战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战争需要新的科技来研制新的杀伤性武器,而新的杀伤性武器的使用,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也能有效地遏制战争或加快战争结束。我们应该运用科技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应用于战争。
拓展思考二: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谈一谈带给你的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战争?
启示: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灾难,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应该学会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国际事务中的纷争,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这才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如何避免:努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并积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各国人民之间要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这样才能遏制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要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总结起来具体包括:
一个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两个对手: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和南线。
三个战场:欧洲战场、亚洲战场和非洲战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