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教学设计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第二课时 石灰吟 竹石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子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谁能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从自然中得到的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两首咏物诗《石灰吟》《竹石》。
设计意图:
由这两首诗的写法引入古诗,一开始就渗透了这种写法。
二、学习《石灰吟》。
1.出示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
教师简单介绍: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做上记号。
3.学生自学,自主探究。
4.自学交流,理解诗意。(多媒体展示)
(1)出示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明确:“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若等闲”意思是好像很平常。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把烈火焚烧、锤炼看成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确:“粉骨碎身”是指石灰在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指一点也不怕;“清白”是指石灰的颜色纯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怕粉身碎骨,要把清白留给人间。
设计意图:
只有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学生才能更好地感悟诗情。
5.感悟诗歌情感。
(1)引导: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联系作者生平及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提示: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
提问:这个“清白”到底是指什么?(高尚的品格)
(2)补充: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凿(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骨碎身(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3)教师点明:这首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诗人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品格,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教师强调:这就叫“托物言志”。
6.引导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诗人的情感;有情感地朗读,赛读。
设计意图:
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感悟作者的诗情。
三、学习《竹石》。
1.出示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自称板桥居士,清书画家、文学家。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2.板书课题,齐读。
提问:是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3.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1)自由朗读,读通读准,注意朗读节奏。
(2)同桌交流: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文的意思。
4.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理解字义。(多媒体课件)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2)理解诗句:竹子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不拔,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5.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1)品读前两句。
①“咬”字极为有力,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充分表达了劲竹坚韧不拔的性格。)
②“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③前两句写竹子在山岩中扎根牢固,暗喻什么?
(暗喻诗人坚守人生宗旨不改变。)
④指导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2)品读后两句。
①竹子不屈服于什么?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③后两句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又暗喻什么?
(暗喻作者历经人生的磨难艰险后操守更坚定。)
④指导朗读。
6.归纳主题:《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坚韧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7.表现手法:这首咏物诗采用了借物喻人、咏物明志(即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
设计意图:
抓住几个关键词,体会竹子的坚韧不拔,并进一步体会作者顽强、不畏艰难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
1.质疑: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呢?我们应该怎样体会古诗的情感呢?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借物言志,都是借助一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表达了自己坚强不屈、刚正不阿的品格。
设计意图:
体会两首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石灰吟》《竹石》两首诗的意思,并被两位诗人高洁正直的品质深深地感动,同时我们要学习两位诗人的品格和精神。
【板书设计】
10 古 诗 三 首
《石灰吟》    《竹石》
    ↓    ↓
    开凿、焚烧 不放松、坚劲
   ↓   ↓
坚韧,不怕艰难,不怕牺牲 坚贞、高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