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14.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76~77 内容。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4.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 浅析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2.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3. 析题。(出示课件:简介孟子)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 指名读,简单评价。
3. 学生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学生自由读)
4. 读古文讲究断句。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
(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生边听边记。
(2)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生练读)
三、理解内容
1.“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2. 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
3. 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
4. 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四、领悟道理
1. 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学习的好坏,不是全在智力高低,就算有好的老师教,也未必就能学好,关键是看自己是否认真向老师学习。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 如果我是弈秋,我要针对这种情况召开一个“学弈”经验总结会,我要让我的学生都学有所成,想想在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同桌互相说)
【板书设计】
学 弈
专心致志者 学有所成 条件相同
三心二意者 学无所成 态度不同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 教师范读。
2. 自由读课文。
3. 指名读。
4. 分角色朗读。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 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 同学们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吗?
3. 你能说说第 1 自然段中的“游”是什么意思吗?那你说说,是怎么弄明白的?
4. 谁能把第 2、3、4、5 自然段连起来说说?
5. 什么叫“日初出”?“日初出”就是“日始出”这个意思吗?
6. 两个小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 这两个小孩的争论有道理吗?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这样的变化吗?
2. 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 分角色朗读:旁白、小儿甲、小儿乙。探讨:(多媒体出示问题)
(1)对于两小儿辩日,孔子这么大个学问家也不能决也,说明什么?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
(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根据现在的科学知识判断,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2)读了这个故事,你还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角度探讨)
①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多角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
②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 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 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小儿甲:近(大如车盖)远(小如盘盂)(以太阳大小判断离人远近)
小儿乙:远(沧沧凉凉)近(热如探汤)(以感觉冷热判断离人远近)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教学反思】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学时,我先范读课文。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学生读熟之后比赛朗读,其余学生指出他们朗读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更好掌握课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前预习时没有让学生认真查阅资料。对于课文蕴含的道理,应该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教育,这些不足之处都有待在下次的教学中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