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六下语文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设计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9.那个星期天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44~47 内容。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 , 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 ,理解其情感。
2. 细读课文 , 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 并模仿借鉴。
3. 品析课文 , 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 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 , 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并模仿借鉴。
【教学难点】
品析课文, 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 我们之前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给我们回顾一下那
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针对课题,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时 46 分因病逝世,享年 59 岁。
三、理清思路
1. 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 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 因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
4. 那么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 1 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5. 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研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的第 2~5 自然段,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3.“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4.“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耐心地等候。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的?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几句话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五、课堂小结
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二、新课讲授
(一)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写出了我的心理是怎样的?
(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这句是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
(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
3.“我现在……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
(漫长:时间长。急遽:急速。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那么快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4.“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表现出他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无以言表。
5.“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表现出“我”内心的绝望,无奈。
6. 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等待——执着——焦急——失望——
绝望。相应的时间也产生了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二)进一步感受人物性格。
1.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说说你的看法。
2. 可能有些同学会产生疑问,“我”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拉着母亲出门,一定要等母亲停下来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
(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1. 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父母要能够兑现给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应该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2.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三、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我”盼望出门的心路历程。提示我们要正确地与家长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焦急兴奋→无聊孤独→焦急无奈→伤心失落
“我” 理解 母亲
【教学反思】
本文不是表现童年的无知,而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写法并会用这种方法进行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