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部编版(统编)六下语文第8课:匆匆教案教学设计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主题,编排了《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匆匆》一文紧扣“匆匆”二字,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那个星期天》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的细致、微妙的心理变化。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匆匆
2
1.会写19个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匆匆》中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感悟光阴荏苒,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感受《那个星期天》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体会作者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那个星期天
2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1
1.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回顾,总结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的写作方法。
2.尝试选择心情、场景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对身边事物的感受或情感。
习作例文
1
1.自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
2.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习作
2
1.选择一种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理清思路。
2.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表达真情实感。
8匆匆
▶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6个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赤裸裸”这4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背诵课文。
3.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句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5.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真情实感。
2.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教学策略
1.词语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蒸融”可以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来理解。
2.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启发学生反思自己从前是否虚度光阴,并思考如何珍惜时间。
3.表达运用
课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设问等,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迁移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从而让学生的文章更加生动真切。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说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6个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赤裸裸”这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背诵第1、2自然段。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忆体验“匆匆”
导入新课,情景体验。
1.同学们,“匆匆”是什么意思呢?(急急忙忙的样子)
2.体验“匆匆”:你们在生活中,有过追赶时间的体验吗?(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人们赶火车的图片,考试时同学们争分夺秒答题的图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是啊,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时光匆匆,日子一去不复返,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朱自清却把流动的时间定格在了文字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匆匆》。
4.搜集作者资料。关于朱自清先生,相信同学们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同桌间交流交流你们所了解的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人物生平介绍)
课件出示: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 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的知识越接近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因此,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生活经验,真实感受时间的稍纵即逝,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板块二 理解字词入文本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
(1)正音:“藏”在本课读cánɡ;“蒸”是后鼻音。
(2)指导书写“藏”,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藏”字的笔顺分解图)
3.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回答: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如: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这位同学的问题和作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书:一去不复返)
(3)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在什么位置?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4)作者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灵魂。
(5)学生齐读。
我们读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用心品味这些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它们往往和课文的主题相关,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6)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①你从哪些文字感受到时间的匆匆流逝呢?
②学生交流汇报。
③反复诵读,在文中圈出有关时光特点的字词。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质疑,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文本形成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三 体会着急和无奈
1.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出来,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要点。
(1)学习体会第1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自由读、分组读。
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悟?
③重点句子点拨:
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一去不复返进行比较,写出了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
b.第1自然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⑤教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
⑥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体会第2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运用理解第1自然段的方法,理解第2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语句。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对话交流: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
④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⑤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⑦指导朗读,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教师可范读)
⑧指导背诵第1、2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既加强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又让学生走进了文本。通过读、找、圈、议、悟,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句中修辞手法的作用,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3.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点面结合忆旧知
1.汇报上节课在文中找到的有关时光特点的字词。
课件出示:
一去不复返 溜 没有声音 没有影子 轻轻悄悄
挪移 匆匆 伶伶俐俐 跨过 飞走 闪过 逃去如飞
2.指名读词语。
3.从这些字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把这些词语再放进课文中读一读。
预设:从这些字词中我感受到了时光的飞逝,时光的匆匆。
4.小结:时间就是这般没有声音,没有影子,这般轻轻悄悄地挪移,这般匆匆溜走,这般伶伶俐俐地从你身上跨过,这般逃去如飞,一去不复返。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上一节课所布置的作业,让课文内容历历在目的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指导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课文,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画、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
板块二 品读好句悟文采
学习第3自然段。
1.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课件播放轻音乐,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听完之后思考: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事,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
预设1:因为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如吃饭、睡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又是每个人都有的真实经历,所以会让我们产生共鸣。
预设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像人一般伶伶俐俐地跨过;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让我们跟作者一样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3.朗读指导。
(1)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2)读出作者的惋惜、无奈之情。
4.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对“时间的流逝”的感受写下来。
5.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块三 把握当下惜时间
1.作者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发出了什么疑问呢?
课件出示: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2.作者面对时间的悄然流逝,只能徘徊、匆匆罢了,他真的会任凭时间就这样溜走吗?面对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你又能做些什么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提示:找到文中“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一句。
4.体会“徘徊”在课文中的含义。
“徘徊”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无奈及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热爱生活、追求进步的青年的精神状态和情绪。他们不满于自己只能处于“徘徊”的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力求向上、不断求索的一种精神。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当下,把握时间,像作者一样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古诗词或名言警句。
6.反复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内涵。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有作者的追问,有作者的反问,更有作者的触景生情和对自己深深的责问,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不满自己一直处于“徘徊”的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通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注重情感朗读,感受散文之美。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过程。因此,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惋惜和无奈,以及不甘于现状的情感。这种体验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在教学中,我通过指名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受到启发,懂得珍惜当下,把握当下,好好学习的道理。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说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全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设问等,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拟人化,资料袋以及作者对于生活中琐碎小事的细腻刻画,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