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关睢

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公开课《12.诗经二首》教学设计教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中学生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于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形象思维能力和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品析语言的能力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记载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而“爱情”呢,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两篇关于爱情方面的诗歌,了解一下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
二、资料助读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指名学生说出课下收集到的《诗经》的相关知识。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铺陈叙事。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就是启发
风,不同地区的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
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
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主要是宗庙乐歌。

学习《关雎》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突破字词难点:
注意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寤寐思服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钟鼓乐之
(答案:)
鸟鸣声 配偶(与“逑”字面完全不同) 捞取(与下文“采”“芼”有动作上的先后)
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念(今指衣服或“吃”)
弹琴鼓瑟,亲近(名词作动词用) 拔取 敲钟击鼓,使…快乐(使动用法)
二读,把握诗意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三读,注意情感
1、这首爱情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2、学生交流朗读情感: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它是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一首古老的情歌,感情质朴纯真,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意境优美。
3、学生结对自由感情朗读全诗。
4、听《关雎》配乐朗读,然后模仿朗读,进行朗读指导。
5、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
四读,探究特色
品读全诗,探究一下有什么写作特色?
重章叠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起兴
以雎鸠鸟的交颈和鸣、亲密依偎,起兴自己对姑娘的相思之情。
以荇菜的流动不定,起兴窈窕淑女的难以追求。
双声叠韵
双声叠韵的连绵词的使用,一方面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另一方面使得描摹意象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双声:参差 辗转 叠韵:窈窕 辗转
四、试背全诗
学习《蒹葭》
导入
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二、资料链接 、 、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是一首描写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的诗。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是一首描写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的诗。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 ,生于水边。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三、参照《关雎》的学习方式,分组自习、探究《蒹葭》
(一)成果展示
1、文中描写蒹葭的句子有那几句?有什么作用?
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
蒹 葭 萋 萋 ,白 露 未 晞 。
蒹 葭 采 采 ,白 露 未 已 。
作用:
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诗中描写了哪些艺术形象?
蒹葭、霜露、秋水 、伊人、青年
试分析“伊人”和“青年”的形象特点
试听《蒹葭》配乐朗读,教师指导进行模仿练习朗读。
(二)试背全诗
(三)能力拓展
1、《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相同点?
(1)“起兴”。
《关雎》诗歌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蒹葭》借景起兴,对蒹葭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关雎》反复咏叹。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蒹葭》三章句式相同,每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美读全文《诗经两首》
五、课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 ( ) 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 ( ) 篇诗歌。
(2)“四书”指 ( )、( )、( )、( )
(3)、诗经六艺指( )、( )、( )、( )、( )、( )。

拓展一下
朗读《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体会其思想感情。
木 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收集《诗经》中自己喜欢的篇目加以赏析。
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