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高中话题作文写作技巧《作文审题指导示例》ppt课件29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作文审题指导示例
作文命题形式近年来逐渐走向稳定。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由话题作文到命题作文,再逐渐趋向于一种新型的材料作文。从全国各地作文试题看,新型材料作文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重要形式。2007至2014年,近几年全国卷的作文也大都是采用这种形式。的全国卷等,均为材料作文。如何指导学生快速准确审题就摆在课堂日程上来。在作文备考时,要特别注重这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等方面的指导训练。
下面,就做一点这方面的分析示例。
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晒”,译自英文share,有“分享”的意思。当今在我们周围,“晒”是一种时尚。在网上,如果你把自己的隐私:工资条、结婚照、化妆品、成绩单……总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示给公众,与人分享,由人评说,那么,你就是一个“晒客”,你的行为就是“晒”。
请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角度。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全文不少于800字。
本题可从以下各个方面来立意
这段材料的关键词是“展示”与“分享”,展示出自我(或自我的什么什么)与人分享。
1、可写成阐释性议论文,如“析‘晒客’”或“‘晒客’心理探微”等。
2、可展示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可展示一种开放多元的现代心理,如“勇于展示自我”。
3、可写乐于与人分享的良好心态,如“与人分享是最大的快乐”。(不过,若像有些“晒”自己的别墅名车如何如何,则纯属不健康的显摆了,也就不妨批评一下这种心理了)。
4、也可写成记叙类文章,如写自己的一次“晒”行等等。不过,整体来看,本题还是更适合写议论性文字。
二、阅读下面材料后,按要求作文
子曰:君子不器。
有人解释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是有一定的用
途。古代知识范围相对狭窄,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无
所不通,应该做通才。有人进一步解释说:君子待
人处事不应像器皿一样定型不变,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变通。有人又进一步解释说:人不应该像机器
人一般,成为程序化工具,应该富有不断创造的独
立个性,富有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就上文所说的“人是不是器”的话题范围,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此类题,重在后面的解说
1、是做专才还是做通才?
2、与时俱进,不断变通。
3、反对平庸,追求个性。
4、不要过分的急功近利,要有高远的精神追求。
5、拒绝冷漠的工具性,追求热烈的人文性。
6、做有终极关怀的人。
三、阅读下面寓言故事后,写一篇文章:
《韩非子》上有一个寓言故事:兒说是战国时期宋国的雄辩家,游于稷下,他提出的“白马非马论”,把那些来自天下的学者辩士都驳得哑口无言,因而受到许多人的敬佩。后来他离开齐国,骑着白马出齐国的边境关卡,却被几个手持矛戟的士兵拉住,按规定驴、马过关要收税。他对关卡的人说“白马不是马,不能收我的马税。”但无论他怎么理论、辩驳,不交上马税,士兵就是不放行,最后,只好同其他过关卡的人一样,给他骑的白马交了一匹马的税金,才过了关。
所以,韩非子认为兒说依靠虚浮的言辞可以取胜于齐国的稷下辩士,但一经实际考核,他连一个普通士兵也说服不了。
联想的关键词:理论与实际、空谈与行动
寓言简析:尽管兒说能够高谈阔论,在理论上能够说服一大批文人学士,不乏创见,但在现实生活中,试图用高深的理论吓唬守关士兵则行不通了。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反映了辨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一性与差别性之间的关系,尤其在强调事物的特殊性方面确有深刻独到之处。其实,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概念,它们既有差别、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能决然分开。“白马非马论”没有认识到他们对立统一的有机联系,仅仅看到了对立的一面,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诡辩之中。后来,“白马非马”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违背一般规律和基本常识的诡辩。
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笔:
1、要全面看问题。
2、共性与个性。
3、空谈诡辩误己误人误国(实干兴邦)。
4、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
5、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四、阅读下面材料后,写一篇文章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坛上的伟人,关于他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尤以这样一件小事给我的印象最深:一次,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作了《罗素的话》一文,请他指教。鲁迅看过后,风趣地评了分:“拟给95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功夫3分,末尾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给罗素。”
这个小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鲁迅评分的启示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坛上的伟人,关于他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尤以这样一件小事给我的印象最深:一次,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作了《罗素的话》一文,请他指教。鲁迅看过后,风趣地评了分:“拟给95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功夫3分,末尾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给罗素。”
鲁迅在评分的短文中,诙谐地指出了许广平将借鉴变成了生搬硬抄,因为缺少己见,缺少创新,文章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罗素的话”。这虽是发生在家庭中两人间关于一篇习作的小事,却使人深有所悟:引用借鉴是需要的,但是绝不能变成生搬硬抄,应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开辟自己的路,以图创新。
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生搬硬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个深受其害的人。那是战国时代的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都城的人走路姿势很美,便前去学习模仿。他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无处不仿。但都城人之众,姿态之多,使得其学了这个忘了那个,到最后不仅没有学会赵人的走路姿势,就连自己本该如何走路都忘了,只得爬行回家。
当然,适当的模仿借鉴是无可厚非而且必要的。小到说话吃饭走路,哪个人不是从孩提时向大人模仿借鉴得来的?即使一个独立生活的人,仍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应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模仿借鉴,是将别人优秀的东西经自己理解消化,变为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创新的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借鉴了俄国果戈里所著的《狂人日记》而写成的,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他那篇名作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反封建礼教的名著。
古今中外无数的创新者也是这样:学习前人的成功之处,又不断追求创新。祖冲之“信古而疑今”,不虚推古人,他在继承的基础上修改前人历法中的许多错误,才编制出当时最好的历法《大明历》。哥白尼从波兰到意大利,多方求学,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通过自己30多年的细心观察和验证,彻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天动学说”,创立了举世震惊的“地动学说”。李四光起初学习的是西方地质学,后来遍访神州大地,推翻了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地质的理论,和全国人民一起为祖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重温鲁迅评分这个小故事,无论对于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还是对国家的发展建设都有现实意义。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惟有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发展,才能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读下面一则神话故事后,写一篇文章
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一个最钟爱的小女儿,有一天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淹死在海里。她不甘心自己的死,她痛恨无情的大海,她的灵魂变成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小精卫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粒小石子或一根根小树枝,然后投到大海里,想把大海填平。她就这样,往返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还在不停地做着。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写诗赞扬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你读了这则神话故事,有何联想或感触?请下一篇文章。
故事启示:既定目标,持之以恒,勇往直前
1、如何面对困难挫折。
2、恒心与毅力。
3、目标专一。
4、追求奋斗的过程本身。
5、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
6、人可以被打倒,不可以被打败
六、读下面一则材料后,写一篇文章
某报载,因为有几个大学生在登山时遇到泥石流丧生,记者特别访问一位登山专家:“如果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
“应该向岩石比较坚固的山头走。”
“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头风雨不是更大吗?”记者不解地问。
“往山头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起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和泥石流而丧命。”登山专家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可能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可能获得新生!”
通过分析现象本身和大学生的错误选择
最佳立意:
1、敢于面对挫折、逆境、困难等等,才能取得胜利。
2、洞察事情的本质规律,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战胜挫折、困难;摆脱逆境等等。
偏题举例:
1、敢于面对错误;
2、逆境,挫折,困难等等。
七、读下面一则材料后,写一篇文章
《论语》上有句名言:“知其不可而为之。” 字面意思是说,明知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有人认为, 这是一种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讲科学的盲目蛮干;还有人认为……
这句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试题简析:
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由这句名言以及解读性文字构成的材料可以形成一个充满辩证色彩的话题范围,具有比较丰富的构思立意的思维空间。在这话题范围内,考生可以选择的角度很多:可以表示赞同,谈虽然“知其不可”,但也要努力“为之”,因为人生的意义就于这永不停息的“为”本身;也可以表示反对,既然“知其不可”,就应理智对待,不应再去徒然“为之”,因为在讲求科学实效的今天,不讲科学的盲目蛮干是不值得提倡的;还可以辩证地来分析,比如,谈在“知其不可”的情况下,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该“为”则为,不该“为”则止;等等。
写作内容可深可浅,可高可低,可雅可俗,不管从哪个角度写,不同层次的考生都能够选择出自己容易驾驭的内容去构思谋篇,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写作水准。选材的范围非常广阔,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均不乏“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者,也不缺少“知其不可而不为”的智者,更有不断去“为”去实践的尝试者。学生大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写作素材。另外,在提出这句名言后,还指出了三种解读性观点,也提供一定的审题便利。
不过,该作文题所具有的考场作文不可或缺的限制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包含两个要素——“知不可”与“为之”, 这两方面要素是必需要兼顾的,不允许仅执一端去说事。所以,要写出符合题意的成功佳作,一定要在强调“明知不可”的情况下,再去谈“为”或“不为”,这才算切题。
优秀例文之一: 为与不为之间
《论语》上有句名言:“知其不可而为之。”意思是说:明知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然而孔夫子还曾教导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由此可见,这世间有两类事物,一类要求我们“知其不可而为之”,另一类则需要“知其不可而不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却毅然坚持去做,这是一种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这是一种永不放弃的进取精神;这是一种敢于面对的非凡勇气。那小小的一株橘树,由淮南到淮北,跨过淮河,跨入北国,毅然扎下了幼根,在阳光雨露中终于长大。有人说:“这棵橘树真傻,不知道生于淮南的橘树,生于淮北便为枳吗?”然而,正是由于它不畏艰险,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即使不能结出可食用的金橘,它依然成就了一番树的美丽。那一条渤海口的小鱼,游过大河,穿过山川,由渤海口至唐古拉山,却在到达的一瞬间成为“冰鱼”,时间就定格在那里。它明知到达唐古拉山的水源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却凭着永不言弃的精神排除万难,穿越万里奔向目标。不得不承认,当科学家发现它并介绍给我们时,那冰容中的傲骨只留给了我们敬佩的权力。
知其不可而不为。
明知越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断然放弃,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而明知做不到依然坚持,不仅不明智,有时还会酿成大祸。比如建国初期的“大跃进”。“长城非一日之工”,资本主义国家已发展了数百年之久,其成果着实丰厚。而我们国家则经历了近百年受列强欺凌的梦魇后,又刚刚结束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这时正该休养生息,稳步发展;却偏偏提出“十年之内赶英超美”的口号,稍有点科学头脑的人都知道这是绝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头脑一热,“知其不可偏为之”,以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看似举国上下齐上阵,看似热火朝天谋发展;实则不然,这种不讲科学的盲目蛮干助长了浮夸之风,大大延迟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说“知其不可而不为”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有道是,世殊事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只有认清了当下的实情,审时度势,在可为之时,“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方能彰显大气;在不可为时,“知其不可而不为”,方能趋利避害。
例文二: 知其不可而不为
世上并非所有事都值得人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也并非所有的放弃都是懦弱的表现。“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一种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却又未免痴愚,待到走入了死胡同,方才不胜唏嘘,哀叹命运的不公,岂不是人生一大悲剧?所以,学会适度放弃,急流勇退也是一种出世的智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诗流传千年,为人们所传诵,而诗句的作者陶渊明,也为后人所仰慕。人们赞他的超脱,敬他的豁达,仰他的淡泊,爱他的才情。而他的成就,皆是源于他懂得适度的舍弃。他毅然绝然,抛功弃名,远离官场,做一个安贫乐道的农夫。为什么?只因他已将世态人情看透,风雨如晦的社会、乌烟瘴气的官场绝不是他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够改变的。既然“明知不可”,何必再做挣扎?于是,他选择了隐退“不为”。我们能责怪他没有站出来拯救社会吗?不能。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不可为”。而陶渊明自己,躬耕田间,淡泊名利,忠实本心。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于超然的世界,收获着泥土的芬芳,为我们娓娓道来田园生活的美好。由此观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激流勇退,也可以成就辉煌。
如果说陶靖节为我们树立了“知其不可而不为”典范,那么还有更多“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岳飞一世,精忠报国,践行了母亲的期盼。十二道金牌来诏而不回,“固一世之雄也”,然而他最终选择了妥协,经受了内心的反复挣扎与煎熬,他屈服于君主,只为“忠君”!世人皆知南宋皇帝的昏庸软弱与权臣秦桧的奸佞。岳飞自己也深知“不可”回朝廷——他应知倘若自己回到朝廷,结局肯定是不免一死——而他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了。历史的年轮已兀自旋转了千百遭,风波亭上空的悲风至今啼血呜咽。为什么“明知不可回”,还要舍身去赴死?因为那个十二道金牌召他回来的人,是他的国君,是他“精忠报国”的“国”之代表!因为他从小接受的道德教义,第一条便是要他“忠君”!在这里,“忠君”似乎成了一个笑话,当“君”已不再圣明,又有什么理由再去“忠君”呢?山河破碎,南宋灭亡已成定局,岳飞还是看不透、舍不下、忘不掉。其实,他与其背负“莫须有”的罪名遭小人羞辱,倒不如激流勇退,顺应历史大势,让时间的洪流来抚平动荡的伤痕,可叹一代英雄!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勇气可嘉,却难免玉石俱焚,前途未卜;知其不可而不为,则充满出世的精明,舍弃的智慧。执着于没有前途的事物,一意孤行,莫如放手,还自己以心灵的宁静。
八、阅读下面材料后按要求作文
《庄子》里有一则寓言:
子贡到南方旅行,见一老人正浇菜园。老人挖了一条隧道通到井底,用瓦罐来回取水浇园,用力多而功效低。子贡说:“有种叫桔槔的器械,一天可浇百畦,用力少而功效高。您不想用吗?”老人说:“我听说,使用器械的人一定会做取巧的事,一定会有投机的心。人一旦有了投机取巧的心,就失去纯洁质朴的心境,就心神不定,就不能保持真正的大道。我并非不知这种器械,而是感到羞耻而不用它。”
子贡看重技巧,老人安于朴拙;一巧一拙,大异其趣。这则寓言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以“巧与拙”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九、几点注意事项
1、全面阅读理解所给材料,尤其要关注针对性的解说性或引申生发性文字。
2、要抓住关键词句以理解题意,但不能将个别字词与材料整体割裂开来(只就一字一词来说事),彻底脱离整个语境。
3、揣摩体会材料蕴含的的情感倾向(褒贬与否)或价值取向或思想观点。
4、辨析多种角度,选取适合自己的角度(另外,选写哪种文体亦如是)。
5、避难就易,避繁就简,避生就熟,避远就近(材料的选择也要这样),总之,要既符合题意又容易驾驭、既有现实感又有文化含量(文化含量一说更适合于优秀学生)的,让学生的材料贮备库和写作能量都发挥到极致。
6、辩证地看待作文的“最佳立意”问题。
7、另外,帮助学生整理充实自己的材料储备库。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