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 第一单元

  • 格式:  DOC
  • 大小:  62K    14页
  • 时间:  2017-11

同类资源

第一单元 课件1
大小:1.02M
第一单元 习题2
大小:61K

第一单元 习题1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测评卷2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共30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网路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
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像,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45期》)
1.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2.对于“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与日本、韩国等有较大差距
C.整个社会风气较为轻浮,重视物质财富的积聚,轻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D.随着经济日渐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之所以要进行中秋“申遗”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
B.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申遗”活动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C.弘扬中秋“和”文化,是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D.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滕王阁序》最后两段,完成4、5两题。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4.下列句中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到
B.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袂:衣袖
C.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逢:遇到
D. 梓泽丘墟 丘墟:变为荒丘废墟
5.下列对于两段文意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
B.“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那样的好邻居。
C.“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D.文中暗写杨意推荐司马相如以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想建功立业而无人引荐的苦恼。
6.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揉皱(zhòu) 择菜(zé)
尽管 (jǐn) 筋疲力尽(jìn)
B.希冀(yì)  埋(mán)怨  
膝盖(xī) 垂头丧气(sàng)
C.莞(wǎn)尔   焖(mèn)菜  
竹篁(huáng) 说长道短(shuō)
D.怂恿(sǒng) 辖制(xiá)
瘦削(xiāo) 削足适履(xuē)
7.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忌讳 悲悯 休憩 钟鸣鼎食
B.滨水 挪移 弛名 青云之志
C.甬道 辖制 烟杆 走投无路
D.笼罩 流憩 翘起 战战兢兢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 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从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
9.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
A.开口三个代表,闭口为人民服务,这位正人君子台上一套,背后又是一套, 实在令人讨厌。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作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D.班主任告诉我们,下学期我们班的语文将由特级教师王军来上,这真是大快人心的消息。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闲情,是   ,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   ,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  。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   。
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文言文及文学常识。(50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5分,每空1分)
(1)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2)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故曰:至人无己,     ,         。
(庄子《逍遥游》)
(4)        ,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5)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6)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7)登东皋以舒啸,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2.按要求完成下列文学常识题目。(10分)

(1)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包括国别)

(2)请写出下列文学作品的作者

《边城》 《围城》

(3)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

(4)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     已成为维护旧制度、反对一切新生事物的“套中人”的典型代表。 
(5)     、杨炯、     、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13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注:①“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②“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1)这首诗的第一、二联对李白的诗进行了热烈的赞美,请说说这两联主要赞美了李白诗的哪些特点。(5分)
答:                               
(2)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颈联借景抒情的手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它“写景而离情自见”,你以为如何?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8分)
答:                                                                  

14.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10分)
15.有媒体统计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作家郭敬明2012年度的作品总销量,发现前者的总销量远低于后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显示,2012年度小说类图书的销量冠军仍然是郭敬明的作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简要点评。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字数不超过30字。(6分)
                                                                

16.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
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一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
幽默警醒;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4分)

                                                                
四.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
当地许多富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去切割这样一块昂贵的宝石,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
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的说,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
要求结合上述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答案
1.B(A、C、D在文中均可找到相关依据,B项“剔除”错误,应为“改变”。)
2.D(D项“经济日渐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是中国传统节日被异化的必然原因,文中未提及。)
3.D(根据全文来看,本文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是“保护”和“弘扬”,而不是“开放”。)
4.A 5.B 6.C 7.B 8.A 9.A 10.C
11.默写(15分)
(1)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
(2)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3)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4)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5)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6)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7)临清流而赋诗
(8)悟已往之不谏 觉今是而昨非
12.文学常识(10分)
(1)俄国 契诃夫, 法国 莫泊桑, 美国 欧·亨利
(2)沈从文,钱钟书 (3)表 世家
(4)别里科夫 (5)王勃 卢照邻
13.(10分)
(1)①超凡脱俗;②清新俊逸。
(2)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看起来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两句,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由此可见,清代沈德潜这样称颂它是当之无愧的。
14.翻译句子(略)
15.答案一:两位作家的读者群体不同,不能也不应在销量上简单比较。
答案二:销量与作品的文学价值不能划等号,这两位作家各有千秋。

16.但愿人长久,千里路畅通;法规在心中,平安在手中。
你不抢行我不争道,文明行车和谐有道。

17.参考示例:“新新人类”是20世纪理想色彩最为淡薄而个性色彩最为浓厚的一代人。他们崇尚另类,“酷”是其典型的存在话语,“炫酷”是这个圈子里的最有效的社交方式。不要把他们看成敌人,也不要过于溺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