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三维目标
1、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
2、学习和掌握多种表达方式。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们每天上学,每天都能见到老师,尊师是我们常谈的话题。你们对尊师有怎样的认识呢?今天我们通过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来唱出心中的“园丁赞歌”。
信息筛选
明确:同学们在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材料有了,但却不知道哪里入手,如何来写,这是因为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往往又被忽视的问题在其中,这就是找寻组织材料表现生活的角度。角度,这是借用摄影艺术的一个术语。摄影时,照相机所处的位置就叫拍摄角度。照相的时候,选择角度至关重要。同一个人,同一个风景,普通的照相师摄出来的也许是张极为普通的、丝毫没有美感的照片。而高明的摄影艺术家,由于其独特的视角,极为注意选择适当的角度来组织材料,安排场面,配置作品中景物各部分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拍出来的也许就是一幅艺术珍品。
记叙的角度大致有哪几种情况?
写作也像摄影一样,也是表现生活,因此,也有一个选择角度的问题。面对丰富的材料,选准了角度,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新颖别致,集中紧凑;如果选择不准角度,写起来就会别别扭扭,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松散,结果不紧凑,更有甚者,前后根本就不连贯。可见,选择角度很重要,尤其是记叙文的写作。
那么在写作中应该如何选择角度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关于写作角度中记叙的人称的一些基本的问题。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的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第一人称:
作者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叙述事件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己》中的“我”,《祝福》中的“我”。
2、“我”是文章的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譬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作过程中却用“我”来表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的罪恶。
4、“我”是叙述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如《孔乙己》中的“我”。
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当然也有不足,就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出“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心理、感受,不便于多方位地塑人物形象。
第二人称:
就是作者用“你”或“你们”来叙述。第二人称写作的好处是在写作中如同和对方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便于沟通。但也正因为如此,记叙中用第二人称的情况比较少,见到的大多是抒情性的散文。当然,如果我们在叙述过程中,有时插入一些第二人称,会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加大文章力度,使记叙更加精彩,而且,也使文章显得更加灵活。
第三人称:
就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用叙述他人他事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在叙述过程中,不受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写作比较自由、灵活,能够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不足之处则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况,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这两种人称来叙述。但是,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时应注意:
1、不得频繁更换;
2、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
明确:现在我们以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为例来探讨记叙角度的选择问题,这篇文章是鲁迅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檄文。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搜集了封建社会中许多类似孔乙己这类落魄文人的素材,“杂取种种,合为一人”,从而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文人的形象。而如何使用很多材料来表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呢?这便有个角度选择的问题。
合作探究
讨论:如何选择记叙的角度?
鲁迅先生没有平铺直叙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和不幸遭遇,而是借助于一个酒店学徒的回忆,即“我”在酒店的所见所闻来表现,这可以说是一个特定的角度,可以使场景高度集中,情节高度凝练,因为记忆中最深的东西,自然是人物几个最突出的片断,而正是“我”的穿针引线,才使零散的材料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记叙中一旦选准了角度,那些零散的材料,似乎就能自动地各就各位。
上面论述了三种人称在叙述中的作用以及选择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而事实上,这三种人称的运用不一定要拘泥于什么,更多地需要在叙述中灵活运用。
另外,我们在选择角度的时候,可以选择正面反映,也可以选择侧面突破。正面展开的文章,有着丰富的材料,显得气势雄浑,中学生在短短的千字以内的记叙文中很难掌握。但如果侧面突进,以小见大,以近写远,却是同学们在记叙过程中可以经常选用的、有效的角度。
举个例子:据说元代有考画家的制度。一次画院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画家做画,画师们各逞本领,必欲取胜。
有的在山腰画座古庙,有的把庙画在丛林深处,有的画个寺庙,有的只画庙的一角或一段残垣断壁。独有一位画家,他没有画庙,只画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这幅画得了第一名。和尚提水,无非是烧茶、煮饭、洗衣,说明附近山里有寺庙。和尚是老和尚,说明庙是古庙了,如果是新庙,香火正盛,那么提水的也许会是个小和尚或火工了。题目的精髓在于那个“藏”字,而这幅画正是把“藏”字很好地表现出来了,博得头彩,也就很正常了。事实上,选择角度,正是要在侧面角度的选择上多费一些心思。
片段练习:写一个片段,选取合适的角度,记叙一位老师,要写出对老师深深的爱,要有真情实感,并由组长写出简评。
示例:毛泽东给徐特立的信
能力提升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而在有些人面前呢?却做了畏葸不前的借口。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你是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却不免藏着一些腌腌臜臜的东西。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而在有些人却似乎以脱离群众为快乐。
你是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而在有些却似乎认为纪律只是束缚人家的,自己并不包括在内。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而在有些人则只愿意拣轻松事做,遇到担当责任的关头就躲避了。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你当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此致
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一九三七年一月三十日于延安
注:徐特立(1877-1968),湖南长沙人。1913-1919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期间,毛泽东曾在那里求学。
简评:当时毛泽东同志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对于20年前教过自己的徐特立同志仍然尊为“先生”(老师),这更显示了毛泽东同志人格的伟大。
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在与党内一些同志的对比中表现了徐特立同志的崇高思想和独特个性。
在说话的角度上采用的是第二人称,也就是站在人物的对面说话,这当然是书信体的需要;采取这种角度,也更便于表达赞颂的情感。
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或者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种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且贯穿文章始终,做到前后人称的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比较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文章中心或主题的表达。
一般而言,选择角度要力求做到“新”和“巧”两个字。“新”是指有自己的特点,不与别人雷同。“巧”是巧妙,要做到出人意料,但不要故弄玄虚,要符合生活的规律,要巧在情理之中。事实上,我们读读《孔乙己》,再想想《深山藏古寺》,选择角度,就不难理解了。
作业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女教师十分喜欢班上一个叫罗斯的小男孩,因为他成绩突出,老师便安排他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并亲吻他,祝愿他走上成功之路。
可是,这一吻引起了一个低罗斯一级的小同学的嫉妒,他觉得自己也应该让老师吻一下。他便对老师说:“我也要得到你的一个吻。”老师很惊讶,问他为什么。小男孩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比罗斯差。”
女老师听了,微微地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可是,罗斯的成绩很好,而且很守纪律。”女教师接着说,“如果你能和罗斯一样出色,我也会奖你一个吻。”
小男孩说:“那咱们一言为定。”
小男孩为了得到女教师的那个吻,努力学习,不多时,他的成绩提高很快,而且全面发展。
全校都知道这个小男孩很出色,他真的得到了那位女教师的一个吻。这个男孩名叫亨利·杜鲁门。他的最高职位是美国总统。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当年那个叫罗斯的小男孩长大后也进了白宫,成为杜鲁门的助手,负责总统的文字出版工作。
请以“师生之间”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1、立意自定;2、题目自拟;3、选取合适的角度;4、不少于800字。
思路突破:
要写好这篇文章,需从师生之间存在的“爱”入手。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这位女教师还善于用恰当的方式把对学生的爱表现出来。我们还应看到,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老师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也越来越多,学生尊敬热爱老师,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事例也会越来越多。只要你用心去看、去记、去想,你就会发现这方面的材料实在太丰富了。
用第一人称写较好。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