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12 坐井观天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 12 坐井观天

  • 格式:  DOC
  • 大小:  48K    3页
  • 时间:  2017-09

12 坐井观天 教学设计1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大何庄乡西羽林小学 张桂芬
一、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习新知识,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聪明活泼,乐于表现,乐于体验实践。愿意朗读,分角色表演更是他们展示个性的良好舞台。
三、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课件,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四、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懂得“坐井观天”寓意。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观察引入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 出示小青蛙和小鸟的图片。 (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谈话引入 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是为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感知  1.通读全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大体了解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鼓励自主读书进行整体感知,尊重个性,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
三.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不加字 、错字、漏字。  2、请同学各读一个自然段,其它同学听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多种方式练读全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增强读书的效果。)四.再次朗读课文,回答老师的问题。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画图,出现青蛙在井底的画面)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 提问,哪里是井沿呢?请同学把小鸟的图片贴到井沿上) 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 (教师范读课文对话,学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步步设疑,学生对照课文思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小结:大家都认为青蛙错了,那你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吗?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同学做个实验,把你的书卷起来,往前面的黑板上看,你看到了多大一片黑板? (以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学生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 6、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扩展思维,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7、下面,我们看本文题目 “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
8、指导朗读 课文中青蛙与小鸟有几次对话? 教师指导朗读: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分角色朗读课文 (孩子们最喜欢分角色读,一下子情绪高涨) 带头饰表演 (组织孩子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表演的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对课文也是一次再创造。)  
五.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懂得:在看问题,认识事物时,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老师希望你们课后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把看到的知识分享给同学们。成为见多识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