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师:回忆过去,每个人都有许多难忘的故事。亲人的关爱,故乡的明月,儿时的趣事,都珍藏在记忆中。回忆往事,可以使我们重温快乐,可以使我们认识生活,可以提醒我们珍惜今天,还可以鞭策我们更加努力地创造明天。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叙述往事的记叙文,都是从孩子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人或事,以孩子的口吻叙述情节。孩子的视角单纯而清澈,孩子的口吻亲切而通俗,因此文章显出清新活泼的风格。童年虽然单纯美好,但因为作者生活背景的差异,三篇文章风格迥异。首先,让我们认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看老师写课题。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我是谁?什么样的人叫伯父?你了解鲁迅吗?(交流资料)为何要在人名后加个先生?师: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听写:生字词,多音字,难写的字,成语)(学生互改,订正)师: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的段落结构与前面几篇文章不大一样?(空行分段)师:文章讲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交流预习思考题)你能试着给每件事列小标题吗?注意小标题的要求:简短、醒目、结构相对统一。(生自学,后交流)集体交流:追悼伯父 谈论水浒 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师板书)师:(作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画出文中相关词句,并将感受批注于书上。第二课时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一共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师: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填空: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呢?(同学交流汇报)重点引导:数不清、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人、惊异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板书:语重心长育后人)“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反问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恍然大悟(板书:借题笑骂世道昏)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头上的那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快乐来。那时候,他脸上充满着的那种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都没见过的。饱经风霜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结合课外资料理解)(板书:多少爱心多少恨)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板书:关心他人忘自身)师: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师:了解鲁迅,从其作品中了解他。(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师:学习写法(几件事写一个人,对话描写,叙事中穿插个人心理描写)
鲁迅生平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 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 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名言: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