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24.河中石兽

  • 格式:  PPT
  • 大小:  4.38M    49张
  • 时间:  2017-04

《第24课:河中石兽》语文ppt教学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24课:河中石兽》语文ppt教学课件免费下载《第24课:河中石兽》语文ppt教学课件免费下载《第24课:河中石兽》语文ppt教学课件免费下载
河中石兽
纪昀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形式的志怪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新课导入
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 (yān) 啮(niè)
溯(sù) 臆(yì)
欤(yú)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
岸边

倒塌
一起
经过,过了

募集
寻找
终于,到底
zhào
划(船)

拖着
踪迹
gān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 )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在河里。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过了十几年,僧人募集钱财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3、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几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讲学,教书
听说
这件事
你们
推究
事物的道理

fèi
木片
怎么



坚硬沉重
松软浮动
yān
埋没
通“癫”,疯狂
确切的言论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一位学者在庙里设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性质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
众服为确论。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讲学家的话
凡是
落入水中的石兽
应当
大概,因为
代词,水

侵蚀,冲刷
形成
坑洞
倾倒
niè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兽,都应当到上游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
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于是

逆流
本来
依照
他的,指老河兵的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主观地判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寻找他们,不是更疯狂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根本道理的有很多了,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的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通假字
颠:通”癫”,疯狂
2、词性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字词归纳
3、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不潮湿

经过
阅读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停止
已经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今义,遮蔽
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固:古义,副词,本来
今义,坚固
4、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求之地中).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兽.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5、文言句式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
被动,译为“被”)

省略句:求之(于)地中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课堂探讨
考考你
河中石兽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第一种

第二种

顺流而下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2、比较理由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冲石原理图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人物性格
探讨文章的结构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文章主旨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写法探究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1)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2)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写法探究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题解: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D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