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

免费下载教学原创《第20课: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反复吟咏,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 把握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启发点拨  
预习提示:了解诗人并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通过预习课前自主完成。
王安石(1021—1086)字 ,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 (朝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之一,死后谥号“文”。被列宁誉为“1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预习检测(2分)  
   飞来山上千寻塔, 。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资料链接  
背景介绍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径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四、课堂探究  
  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
   

  五、当堂检测(20分)  
1、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是:  
□□□□□□□,□□□□□□□。  
2、诗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3、诗中表现诗人虽然变法遇到挫折,但仍矢志不改的诗句是:  
□□□□□□□,□□□□□□□。  
4、诗中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  
5、王之涣《登黄鹤楼》一诗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飞来峰》中与之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6、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  
7、诗人借景抒情,发议论,阐述了登山的体会,同时融情于景,情中寓理,表达了“站得高,看得远”的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8、人们经自己的努力,具有高瞻远瞩的思想、眼光和胸襟,在观察社会、处理工作矛盾时,就能游刃有余地排除阻力,克服困难,信心百倍地把事业推向前进。与上述观点相符的诗句是:  
□□□□□□□,□□□□□□□。  
9、“遮云蔽日”历来是比喻奸佞小人在皇帝面前谗害贤臣,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的句子:  
□□□□□□□,□□□□□□□。  
10、借民间传说来烘托飞来山上塔的雄伟、高俊,为下面的抒情作很好铺垫的句子是:  
□□□□□□□,□□□□□□□。  
   
六、拓展延伸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相同之处:  
1、从诗题看,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
2、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
3、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
4、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
5、从表达的语势看,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极稳妥,又如两诗都用“只缘”导引结穴;又如王诗的“身在最高层”与苏诗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  
七、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