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望岳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望岳

  • 格式:  PPT
  • 大小:  10.25M    57张
  • 时间:  2017-04

免费下载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第20课:望岳》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第20课:望岳》ppt课件免费下载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第20课:望岳》ppt课件免费下载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第20课:望岳》ppt课件免费下载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第20课:望岳》ppt课件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 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2017/4/7
2
望岳
杜甫
泰山
2017/4/7
字子美,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有《杜工部集》
杜 甫
(712年—770年)
杜甫的生平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之前)
2、长安十年时期 (三十五到四十四岁)
3、战乱流离时期 (四十五到四十八岁)
4、漂泊西南时期(四十九到五十九岁)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
安乱时期 《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老年时期《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
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2017/4/7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yuwen520.com友情提供
望 岳
—杜 甫(736年)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望 岳
—杜 甫(736年)
地域之广阔
景色之秀美
山势之高峻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清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夫fú,语气助词。未:没有 了:完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
造化:大自然。钟:汇聚 阴阳:山南山北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钟”:拟人,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虚写)
“割”: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实写)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
荡:荡漾,曾:层,决眦:睁大眼睛
写的是实景,乃凝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应当要等上泰山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会当:应当,凌:登上,绝顶:最高峰。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体悟诗情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望岳>诗意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从齐到鲁青翠连绵,一望无边。
大自然将田地之间的神奇秀美都赋予了你,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目送归鸟入林,眼眶几乎都要睁烈。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的低矮渺小。
22
诗句的品读体会
首联——远望 仰慕之情 溢于言表
挺拔雄伟 横跨齐鲁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凝望 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尾联--极望 望岳而生登顶之意愿
有关“泰山”的诗句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诗人简介
作者
简介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写作背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释词
春行:春天散步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雨前后出现的接近地面的云气。
早莺:早来的黄莺。 暖树:向阳的树枝。
新燕:刚飞来的燕子。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浅草:初春的草,不高的青草。没(mò):隐没。
行不足:玩赏不够。

孤山寺北贾亭西
(点明诗人春游是从孤山寺、贾亭一带起程的)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了望湖面)
首 联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
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
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尾 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充分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刚涨起来,水面与堤岸相平,漂浮的云气与湖水相连 。从几个地方飞来的早莺,争着抢占向阳的树枝。不知是谁家刚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巢。各色各样的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不高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掩马蹄。最喜欢景色秀丽的湖东,在那里总觉得玩赏不够!因为那绿杨阴里有美丽的白沙堤。
正文全解
探究思考
1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
初平:
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早莺、新燕:
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
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浅草:
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4.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
“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花草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5.诗人把游春人的活动和春景结合起来描写,做到情景交融的两句诗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你还积累了哪些写西湖胜景的名句?请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
历代名人咏西湖    1董其昌:“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2徐渭《吴 山》:“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3陈继儒《试茶》:“泉从石出情宜洌;茶自峰生味更圆。”    4张宁《三潭印月》:“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    5张以宁《虎 跑》:“山势北连三竺去;泉声西自五云来。”    6姚肇《次邓林北高峰塔》:“一路松声长带雨;半空岚气总成云。”    7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 花别样红。” 8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9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1.这首诗以( )为线索,紧扣( )的特点,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春行、早春、喜悦)

2.诗人选取了最能代表春天的哪两种鸟?抓住了初春的景物特点,选取了极富典型性的景物是什么?
(莺、燕) (乱花、浅草)

3.诗人写了三处地方,分别是( )最吸引作者是( )
(孤山寺、贾亭西、白沙堤)(白沙堤)

4,诗人采用( )的表现手法,随着作者的脚步,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移步换景 )
品诵感悟—完成下列填空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学习目标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飞来峰资料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注释
《登飞来峰》理解

释义:“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就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释义:“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合作探究
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合作探究
《登飞来峰》赏析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借景抒情
借情喻理
(铺垫)
(目的)

}
}
}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远大理想和抱负)
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