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24.河中石兽

  • 格式:  PPT
  • 大小:  802K    44张
  • 时间:  2017-03

《河中石兽》ppt精品课件(44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河中石兽》ppt精品课件(44页)《河中石兽》ppt精品课件(44页)《河中石兽》ppt精品课件(44页)
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新课导入
河中石兽
纪昀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纪昀[yún] ,字晓岚,一字春帆。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清朝短篇志怪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阅微草堂笔记》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集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两广、台湾,并旁及南洋等地。
题目解说
“河中”是地点,“石兽”指对象。

河中石兽-倒塌在河中的石兽(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 (yān) 啮(niè) 溯(sù)
臆(yì) 欤(yú)
2、用自己的话复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
岸边

坍塌
一起
经历

募集
寻找
竟然
zhào
摇(船)

牵引
踪迹
gān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兼词,“于之”,在这个地方。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课文理解(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开馆执教
听说
这件事
你们这些人
推究
事物的道理

fèi
木片
怎么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yān
埋没
荒唐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真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ān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课文理解(二)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因为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此段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失落
应当
原因是


冲刷
形成
坑穴
等到
摔倒
niè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按照
他的,指老河兵的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主观武断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
)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听了学者的说法,又讥笑说:” 凡大石落入河中,应求之于上游。因为石头质性坚硬沉重,泥沙松软轻浮,河水冲不动石兽,水的反冲力必定作用在石头的迎水面的下端,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兽势必向逆水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固然糊涂;到泥沙中寻找,不是更加糊涂吗?“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具体叙述老河兵关于河中寻石兽的道理和方法)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道理,不知道深层道理的人和事太多了,怎可根据主观来臆断呢?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通假字
①通假字
②通癫
③可译为“疯狂”
求之下流,固颠
通假字
①通假字
②通“耙”
③耕地的农具。

词类活用
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棹: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二石兽并沉焉
一起
并列
阅十余岁
经过;过了
看(文字);阅读
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一门学科、物理学
是非木杮
代词,这
表判断的动词:是
渐沉渐深耳
语气词,罢了
耳朵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盖石性坚重
发语词,因为
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求之下流,固颠
副词,本来
坚固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
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结构助词,的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特殊句式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动句)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当求之于上流
(倒装句)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面,“当于上流求之”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
(省略句)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特殊句式(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账(于)寺中
“账”后省略了介词“于”
求之(于)地中
“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果得(之)于数里之外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一(1)
交代石兽沉落河中十余年后,寺僧在原地和下游找都没有找打。
二(2)
一位讲学家认为石兽沉在河底深沙之中。
三(3)
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石兽的原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由事实到理论,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梳理文章结构
故事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内容感知
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河水冲不动石兽,反冲力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逆水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
(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怎样理解讲学家的笑?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对寺僧的嘲笑和对自己的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视清高的形象。
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是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的?

讲学家的性格特点是: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从“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不亦颠乎”这些语句可以体现。
阅读小贴士——人物性格特点概括法

1、通过人物描写方法分析
2、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侧面烘托

*本文属于第一种方法
怎样理解老河兵的笑?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的心理。
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石兽落水之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段。可见,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他用事实说话,所以比只有理论推理的讲学家高明。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所以他们都没有找到石兽。而老河兵准确地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结合,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不亦颠乎”与“不更颠乎”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不能。

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不能互换。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第一种

第二种

顺流而下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冲石原理图
课文是怎样结构的,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那句话最能揭示这一道理?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主观臆断或盲目相信权威。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中心句)
这句话(含义)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这句话(作用)议论的方式,点明了主题。
本文通过写两个石兽掉于河中十余年后,在下游和石兽落地的深处都找不到,却在上游找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主观臆断或盲目相信权威。
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