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河中石兽
纪jǐ昀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纪昀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卒后谥号文达。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纪昀(1724-1805),字____,一字____,晚号___,道号观弈道人。清代____,卒后谥号_____。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文言笔记小说《______》。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重点字音:
圮(pǐ)棹 (zhào) 曳 (yè)
湮 (yān) 钯(pá)啮(niè)
溯 (sù) 臆 (yì)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
河边
pĭ
倒塌
一起
经过
年
募集
寻找
终于
zhào
船桨,这里指划(船)
yè
拖着
踪迹
沧州南......临河干,山门 ......,二石 兽 ......。 阅......,僧 ........., 求......于水中, 竟......,以为......,棹......,曳......,寻......,无......。
沧州......,山门 ......,二 ......。 阅......,僧 ........., 求......, 竟......,以为......,棹......,曳......,寻......,无......。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讲学,教书
你们
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
fèi
木片
怎么
被
带
是
坚硬沉重
yān
埋没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讲学家......寺中,闻之......:“ 尔辈......物理,是非 ......,岂能 ......携之去?乃石性......,沙性......,湮于......,渐......耳。沿河......,不亦.....?”众......。
一......,闻之......:“ 尔辈......,是非 ......,岂能 ......?乃......,沙性......,湮于......,渐......。沿......,不亦.....?”众......。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凡是
失落
应当
上下句之间表原因
水
的
形成
坑穴
等到
倾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于是
sù
逆流而上
固然
依照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主观地判断
一老河兵......,又......:“凡......,当求之于......。盖石性......,沙性......,水......,其.....之力,必于......处啮 沙 为......,渐激渐深,至......,石必......。
如是......,石又......,转转......,遂......逆上矣。求之......,固......;求之......,不更......?”如......,果......。然则......,但知......,不知......,可......?
读课文,概括寻找石兽的方法
僧
僧
顺流而下
讲学家
原地沙下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你怎样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寺僧: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实事求是。
老河兵为什么能提出正确的判断?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细节描写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臆断。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做空头理论家。
古今异义
古
今
干
岸
不潮湿
阅
经历
看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已
停止
已经
一词多义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课内小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希望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不做空头理论家,少闹和讲学家一样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