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1.伟大的悲剧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21.伟大的悲剧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7-03

《伟大的悲剧》学案3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19. 伟大的悲剧
课题:《伟大的悲剧》       课型:新授      课时:两课时
主备人:宋新蕊              审核人:宋新蕊   时间:
学习要点:
1. 快速默读课文,抓取主要信息,概括内容。
2. 丰富探险知识,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把握令人感动的情节,感受人类的探险精神。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垠( yín )   遗孀( shuāng )   夜不成眠( mián )   毛骨悚( sǒng )然 
凛冽( lǐn )( liè )       zhuài( 拽 )出来     diān( 癫 )狂    
步lǚ( 履 ) 鲁mǎng( 莽 )   忧心chōng chōng( 忡 )( 忡 )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以拟人化手法写出挪威国旗似乎在炫耀威力,显示威风。
(2)刻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①吞食②极度疲劳 
(3)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话讲的很乱,没有条理。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
比喻虚幻的事物。
3. 自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
4. 查阅资料,了解整个探险过程的来龙去脉。
5.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二、检查导入
1.导入新课
展示南极地图图片及南极风光图,引入探险故事,导入课题。
2.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3.听写生字词。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 快速默读,整体感知全文
(1)用一个词概括读完全文后的感受。(如:感动、敬佩……)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五人在从南极返回途中不不幸遇难。
(3)理清故事情节
奔向南极点 → 带信返程 → 一个个牺牲
(充满希望)   (沮丧)   (悲壮)
(4)全班交流,补充充实信息。
(5)教师总结,整合以上信息。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 自选角度,概括这是怎样的传记。
   (1)从记叙内容看,是写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传记。
   (2)从抒发情感看,是倾注作者真情,赞颂之情融人字里行间的传记。
   (3)从行文顺序看,是以时间变化为经、地点转移为纬,层次清晰的传记。
   (4)从形象塑造看,是斯科特、埃文斯、奥茨等群星闪耀、人物栩栩如生的集体传记。
   (5)从氛围渲染看,是笼罩悲壮色彩,给人巨大精神震撼的传记。
   (6)从语言表达看,是文学味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2.深入评说,多角度探究主旨
   (1)结合课文说认识:
     ①失败与英雄
     ②悲剧与伟大
   (2)延伸课外证观点:
    失败的英雄:“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一叶轻舟,漂流长江而翻船身亡的尧茂书……
    伟大的悲剧: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科学沉冤三百年;维萨里《人体构造》引来横祸,赎罪惨死海岛;“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毁于一旦,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3)总结,回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品读课文,多角度与作品对话
文中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呈现,渲染了探险的悲壮,颂扬着英雄的伟大。深入作品情感和内涵,还需细细品读。在品读中再现人物形象,触摸人物心灵,感受作者挚情。
    1.用情朗读第2、6、7、9、10、11、12、13、14段。
    2.画出最让你感动、难忘的细节并朗读。
    3.教师从两个角度创设情境,引导对话。
    ①读到这个细节,你最感动什么?
    ②读了这段文字,你最想说什么?
    明确:这些细节饱含作者深情,也深切感染了读者。要努力做到用你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或读出悲壮别离之情,或读出赞美崇敬之情,或读出眷恋憧憬之情……读后自由畅谈感受,或感动于威尔逊博士的执著,或震撼于奥茨笑对死神的勇气,或为斯科特直面死亡而无法排解忆及亲人的悲痛而感伤,也可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对死者的缅怀。总之,畅所欲言,直抒你的个性体验。
      
     
四、迁移提高
训练点:典型的细节描写
训练文段: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的、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
1. “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这一细节写出了斯科特上校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写出了斯科特上校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2.“但他随后又悲伤的、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此处细节描写写出了斯科特上校怎样的心理?
明确:写出了斯科特上校临终前要离开亲人的巨大的悲痛。
五、反馈检测
  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战栗( lì ) 步履( lǚ ) 悚然( sǒng ) 羸弱( léi )
  告罄(qìng) 无垠(yín) 凛冽( lǐn )  遗孀(shuāng)
  2. 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者不高兴的神情。
  吞噬:吞食。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羸弱:瘦弱。
  告罄:指财物用完。
3. 本文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4.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 南极,主人公是斯科特,在这一个英雄的集体里还有埃文斯、奥茨等共 5 名探险队员。
    5. 课内阅读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斯科特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证明阿蒙森胜利的责任。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方法,表达了斯科特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拟人。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3)“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为什么说是“最不可思议的事。”? 
    明确: 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情非常稀罕,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4)“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这一句可否改成他们个个热泪盈眶?为什么?
    明确:“夺眶而出”是失望、难过、伤心的泪。“热泪盈眶”是因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泪。不能改。
(5)如何理解文段的最后一句话?“这一事业”究竟指的是什么?
    明确: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在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这一事业”指的是第一个发现极点。
(6)你如何看待斯科特一行人的失败?
    明确: 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正如本文的主旨句所说的: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我们以精神的鼓舞。

     6.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习题。 
  甲段: 
  ①此次考察中,我们曾两次沿“厄麦里冰架”的北缘航行,有机会观察了南极冰架的景观。 
  ②所谓冰架,是指与大陆冰盖相连的海上大面积的固定浮冰。南极冰盖覆盖面积达1200平方千米,平均厚度在2000~2500米之间,最厚的有4800米,总体积达2450万立方千米。这顶巨大的“冰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以每年1~30米的速度,从内陆高原向四周沿海地区滑动,形成了几千条冰川。冰川入海处形成面积广阔的海上大冰舌,终年既不破碎(外缘除外),又很少消融,这就是海上冰架的来源。 
  ③据目前考察结果,南极冰架面积达140万平方千米,占南极冰盖总面积的10%,最大的两个冰架即罗斯冰架与菲尔克的冰架,都在西南极。由于冰架表面平坦,因而是南极洲机场的选点之处,我们首次来到南极洲乘坐的“大力神”飞机就是在冰架上降落的。不少国家的南极考察站,都建造在冰架上。罗斯冰架每年向海延伸300米到760米,因此,上面的“浮动城市”也逐年向海洋中推移。 

  乙段: 
  ①1990年3月3日,在南极洲苏联和平站,中国五星红旗与苏联、美、法、英、日五国国旗在寒风中飘扬。“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6名成员历时7个多月,跋涉5984千米,终于到达了终点。这是本世纪以来,人类在到达地球的两极、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飞上月球之后取得的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 
  ②在考察队里,只有秦大河和苏联队员带有科学考察任务,因此他们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晚饭后,在其他队员喝咖啡休息的时候,秦大河却扛着冰镐、斧子去进行冰川观测、采样。缺氧、低温、饥饿、冰冻、疲劳……秦大河用冰镐挖几下就得喘半天气。即使在患了流感的时候,他也没停止采样。这次南极之行,秦大河共采了800多瓶雪样,搜集了大量有关南极洲冰川、气候、环境的资料,圆满完成了从南极半岛经南极点至和平站的雪层大剖面的观测任务。 
  ③1989年7月28日,秦大河和其他队员们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由西向东,开始了他们的艰险征途。那纵横交错的冰隙、积雪覆盖的暗沟,都深达数米甚至数十米,考察队员只能用雪杖击冰探路,谨慎行进。一旦遇上南极的暴风雪,能见度只有10多米,队员们一天只能前进两三千米。 
 (1)从文体上看甲段属于说明文,乙段是记叙文。 
 (2)甲文第①段中有一个词使用不妥,找出来更正并阐明理由。
明确:“观察”,应改为“观赏”。“观察”与后面的景观不搭配。 
    (3)结合第②段,请找出第③语段中罗斯冰架每年向海里延伸300米到760米的原因。 
  明确: 这是由于南极冰盖(冰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以每年1~30米的速度,从内陆高原向四周沿海地区滑动造成的。 
    (4)给甲文第②段作内容概括。 
  明确:主要介绍南极冰架形成的过程。
     (5)给乙文命一个题目。 
  明确:南极考察或南极科考 
    (6)乙文的三个自然段的顺序打乱了,请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 
  明确:③②①
    (7)乙文中重点介绍的人物是谁?介绍了他的什么事迹? 
  明确:秦大河。艰苦跋涉,艰辛劳动,圆满完成了雪层大剖面的观测任务。
    (8)甲文中“上面的浮动城市”指的是什么?乙文中有这样的城市吗?
      明确:各国的南极考察。有苏联和平站。